据统计,六都各建物类型中,跌幅最大分别为台中市华厦、台北市公寓及高雄市住宅大楼,三类物件跌幅皆达一成以上。赖志昶指出,北市公寓与中市华厦,具有低总价、低单价等优势,惟此类物件多属高屋龄,屋况好坏落差大,加诸有限贷令等因素,购屋族对老旧产品态度转趋保守,因此较具有议价空间;至于高雄市住宅大楼多属新成屋,仍出现价格盘整,主因为高雄受科技产业进驻与诸多建设议题挹注,疫情后吸引不少建商进驻,创造大量新成屋供给,惟适逢房市翻转,投资、置产买盘散去,自住客亦出手谨慎,令此类物件较有卖压,致使市况出现盘整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数据,桃园、台中以及台南之住宅大楼物件,跌幅仅在1%左右,另在双北市大楼产品甚至出现罕见涨势;另外,同现涨势的还有桃园、台南市公寓产品。赖志昶认为,在大环境冲击之下,房市买盘无论自住或置产需求,皆有回归蛋黄区精华物件或低总价亲民产品趋势;其中,台北市住宅大楼已属高价位,去年第三季平均平均成交总价达4,438.4万元,但今年平均总价上涨至4,973.4万元,涨幅高达12.1%,此波涨势不仅是反映出蛋黄区物件的抗跌性,也包含高资产族群在金融环境向好情况下,对保值型资产的稳定偏好。
住商不动产企划研究室执行总监徐佳馨提醒,在大环境冲击之下,各类物件总价带出现结构性盘整,不过也反映出部分物件具备独特抗跌性的优势,在房市翻转氛围笼罩之时,此类物件更值得购屋者关注;不过,消费者仍需回归实际居住需求,并审慎评估产品未来性,避免短期追高,避免市场波动而造成财务负担。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双北青年购屋调查 近4成买1000-1500万元宅6成偏好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