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基地案,住展杂志企研室总监暨发言人陈炳辰指出,其可发挥方向不多,势必迈向小宅的命运,而要是坐落建案成本较高的台北市,每户屋主需分摊较多公共设施面积,公设比偏高挑战接受度,室内面积缩水,宜居性大打折扣,多为投资型买方出手。
不过毕竟首都的大面积素地匮乏,有小基地案发展的必然性,台北市又常见以危老方式重建推案,亦成为小基地案温床,若以市中心地段、租赁收益、学区效益、未来转手易获利等诉求,加上小坪数低总价的不败优势,既使房市状态恶劣,但投资族群在资金负担上不重,仍有一定买气。

像大同区「SOHO筑富」的建物坪数只有11、12坪,社区达11楼,因地段具备捷运、商圈机能,主干道效益也加分,单坪开价虽达百万以上,总价压在一千多万元,都为登场的有利面向。另同样在大同区还有正酝酿中的宁夏路小基地案,面积更不到30坪,户数又不多,拥捷运、商圈、低总特质,建商遂抱持信心有意上场。
其余在基隆市仁爱区、宜兰县罗东镇、新竹县竹北市等地于今年亦有小于40坪基地新案身影,对于位在双北市以外地域的微型土地来说,土地价格较低,小规模的营造成本也不会太高,又多为自地自建公寓,公设规划相当弹性,让居住空间有卖相可言,辅以周边市区、产业园区等地带条件,以及小宅低总价的买气关键,建商得以勇于尝试推案。
陈炳辰分析,本是随著房市热潮带动投资风气的小基地案,现况依然有量能,不脱高房价、高造价情况下,这类产品相对有所发挥,过去认为的特殊产品,反而形成常态化趋势,但也提醒要是为单价过高、性价比偏低的纸片屋基地案,销况不见得顺畅,建商又常较非属一线,风险方面均得考量。

新旧屋价差大 台南高雄差8成台中差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