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公馆圆环近期拆除议题延烧,市府以事故频传、地下道结构老旧为由,决定填平改造。然而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圆环虽然事故多,但至少能提升通行效率,不应草率拆除;也有居民担心施工期间交通黑暗期,会让附近更加壅塞。
不满声浪也蔓延到街头。市议员苗博雅与民间团体发起「守环行动:圆环大走读」,号召民众绕行圆环,公开反对市府决策。她质疑市府以「连七年事故第一」为由强拆,但却未见完整研究或小幅改善的努力,并呼吁暂缓计划。抗议民众甚至与警方爆发冲突,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但就在台北闹得沸沸扬扬时,南部另一座圆环,也即将迎来拆除命运。
无独有偶,高雄左营旧城南门圆环也因六道路交会,行车动线复杂、事故频传,今年已发生16起车祸。高雄市府宣布将投入2.23亿元,预计自10月起展开为期14 个月的工程,拆除圆环、改为十字路口,并配合新台17线第三期拓宽计划,让道路升级为双向六车道。不同于公馆圆环拆除引发的喧闹声浪,南门圆环的拆除计划显得低调许多。
这样的南北对比,也引发网友嘲讽。有人留言质疑:「台北拆圆环,学生团体、议员都抗议得很大声,高雄怎么一片静默?」有人酸:「蒋万安拆圆环被骂蒋不听,结果高雄拆圆环没人反对?」还有人点名:「苗博雅怎么还没带人去抗议?」讽刺之语,点出了两个圆环最终同样被拆,但过程氛围却南辕北辙。
有网友算出工期差异:台北拆圆环只要 65 天,高雄却长达 14 个月,整整多出 6.5 倍时间,质疑「差距未免太大」。不过专家提醒,两地工程规模不同,高雄不只是单纯拆除圆环,还涉及六条道路衔接与新台17线拓宽,范围远大于公馆,工期自然更长。不论是台北还是高雄,拆圆环都是为了交通安全与效率,相关政见与施政讨论仍需回归客观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