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邦人寿总经理陈世岳表示,自 2021 年起投入川废议题,一路靠企业志工、大专院校、公部门跨界合作,才能走进全台多条重要流域。今年宜兰首次加入行列,地方政府及河川分署也给予强力支援,让改善能持续累积。
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李骐廷则说,从兰阳溪到淡水河,近百位公民科学家一起踏查,数据证实「干净的河、蓝色的海」不再只是口号,而是一步步看得到的成果。
(一)宜兰兰阳溪调查:河岸相对干净仍藏隐蔽垃圾 重点式清运能移除80%垃圾
今年首度调查兰阳溪水系(含宜兰河、罗东溪、冬山河),152 公里共发现 307,972 公升垃圾。河岸平均每公里 81 袋、属 C 级稍脏,维护表现不错,但海岸段却飙到 每公里 384袋、D级脏乱,渔业废弃物尤其严重。
更惊人的是,八成垃圾集中在 21.8% 河段,冬山河出海口、冬山河上游及罗东溪上游成最大热点。即使人烟不多,也能看到大量塑胶袋、瓶罐,甚至家具、成袋垃圾、工程废弃物。经分析,只要政府「重点式清运」,就能一次移除大部分垃圾。
(二)新竹头前溪复查:流域垃圾总量减幅高达63% 跨机关协调清运效果显著
头前溪 2022 年首查后,河川分署立即启动跨机关平台清运。三年后再复查,成果亮眼:垃圾量从原数下降到 507,850 公升、减幅高达 63%!
海岸段垃圾更整体少了 6 万多袋。河岸垃圾密度从每公里 312 袋降到 203 袋,上坪溪、头前溪两岸减量最明显。不过旧港大桥下、国道三号桥下等处出现新热点,需要持续监控。一次性饮食塑胶垃圾依然占逾六成,减塑仍是最重要的源头课题。
(三)大台北淡水河年检:去年公布热点清理率69.2% 扩大调查范围再发现新热点
淡水河三度年检,今年扩大到 353.5 公里,共发现 339,955 公升垃圾,密度维持 C 级稍脏。一次性塑胶垃圾仍是最大宗,占近六成。去年公布的热点有 69.2% 完成清理,新店溪与大窠溪改善最显著。但仍有成袋垃圾与大型家具弃置在新店溪右岸、南势溪、莺歌溪等支流,也在大汉溪右岸、北势溪发现隐蔽大型垃圾。持续多年存在的关渡大桥、芦洲、社子岛仍需要更强力维护。
为了让更多民众看见行动成果,团队今年推出纪录片《蓝色星球-守护溪望‧河你一起》,还请志工跳舞拍片,用最生活的方式唤起大家守护家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