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过去多年深受慢性肾脏病困扰,平均每八名成人就有一人受影响,却仅有约一成真正知道自己罹病。尽管如此,透析人数已在近年呈下降趋势,显示整合照护政策初见成效。随著今年世界卫生大会(WHA)正式将慢性肾脏病列为全球优先的重大非传染性疾病,台湾的这份新共识也被视为抢先部署,与国际标准接轨甚至更领先一步。
从「知道要做什么」到「每一步怎么做」 全台第一线医护有了共同语言
卫福部常务次长庄人祥指出,这次共识不只搜整最新临床证据,更整合了多科别、跨层级的本土照护经验,让原本抽象的原则变成一条清楚的流程。过去医师常知道三高必须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却缺乏明确指标告诉他们何时应调整药物、何时该转诊肾脏科。结果临床上常见不同科别标准不一致,有些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失去追踪,甚至错过黄金介入期。
台湾肾脏医学会秘书长许永和强调,新共识明确订出达标数值,也列出转介时机,让医护人员有统一依循的流程,不再需要自行摸索。这对第一线来说不仅提升效率,也能减少病患在医疗体系中「被漏掉」的风险,让患者不会因而错失黄金介入时机。
肾病高盛行却低自知 双指标筛检、分级管理成临床关键
根据健保署资料,加入肾病共照计划的患者,十年内进入透析的风险仅为未加入者的十分之一,显示早期预防确实能延缓病程恶化。健保署署长陈亮妤指出,台湾 CKD 盛行率高,但低自知率造成大量隐性患者。提升筛检率、让民众更快知道自己的肾功能状况,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台湾家庭医学会监事会召集人施锦泉指出,只要肾丝球过滤率(eGFR)或蛋白尿检验任一项异常并持续三个月,即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因此两项检查都不可少。台湾肾脏医学会监事邱怡文说明,临床会以 eGFR 与尿蛋白(UACR)作为风险分层基础,再依风险高低制定个别化治疗策略,才能精准减少恶化速度。
对许多患者而言,肾病常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交缠。中华民国心脏学会理事长李贻恒提醒,跨专业团队的协作至关重要,因为三高控制标准需要因应肾功能阶段调整。中华民国糖尿病学会理事长杨伟勋亦指出,治疗不该只看数字,还需根据年龄、共病与生活习惯调整策略,包括戒烟、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都直接影响肾功能与整体预后。
临床上若遇到肾功能恶化快速、蛋白尿严重或血压难以控制,邱怡文强调必须及早转介肾脏科,并运用具实证的药物治疗,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与未来洗肾风险。
台湾基层糖尿病学会陈宏麟理事长也提醒,关键在于及早辨识高风险族群并落实定期肾功能检查,具任何风险因子者应每年筛检,一般成人亦应依年龄定期追踪,以便早期发现、及时介入。
WHA 将 CKD 纳入优先疾病 台湾早已超前部署、打造国际示范
国健署署长沈静芬表示,台湾近年积极推动慢性肾脏病防治,包括下修成人健检至 30 岁、全面强化肾功能检查、在社区与基层推动肾病识能等,都是为了让民众更早识别风险。WHA 将 CKD 纳入全球优先关注疾病,更证明台湾多年来的方向正确,而这份共识的推出则是进一步把政策落到临床端的重要里程碑。
庄人祥指出,台湾具备完整的健保体系与涵盖全民的健康资料,是推动整合性慢病照护的最大优势。此次推出的临床照护流程共识,象征慢性肾脏病防治正式迈向成熟阶段,并为「2030 年降低三高慢病标准化死亡率三分之一」的国家目标奠定基础。
随著可直接操作的照护SOP正式上路,台湾从治疗、预防到追踪的肾病照护体系将更完整,也让患者在不同科别、不同医疗层级之间,都能获得一致且有品质的医疗。台湾正以更明确的路线图,朝「健康台湾」踏实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