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财分析,行凶男子多年执著于「校产掏空案」的错误认知,即使法院已判名医无罪,他仍深信自己掌握「真相」,展现高度固著的偏执特质。更夸张的是,他犯案后竟自比荆轲、廖添丁,将暴力合理化成「替天行道」,把个人情绪包装成正义,形成严重的认知扭曲。他声称攻击「非要害部位」是「没杀意」,却显示对后果评估完全偏差。
事件背后,也反映行凶者长期对司法与体制的失望。他曾抗议、提告,但当所有管道都无法满足他的期待,便转向暴力企图引起社会关注。虽然他辩称没有杀意,但新北地检仍依杀人未遂等四罪声押获准,凸显行为的严重性。法律虽画下句点,但对一些深陷偏执者而言,反而成为情绪暴走的导火线。
杨聪财强调,这起事件提醒社会:极端者会将私人信念凌驾法律与现实,暴力永远不是正义。诊间暴力更重伤医病关系,撕裂彼此的信任。未来除强化医疗院所安检,也需建立更有效的申诉管道与心理支持系统,避免让偏执者走到极端。唯有在安全、透明与尊重下,医病关系才能重新被修补,避免下一场「诊间血色风暴」。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一票人自费打流感疫苗 全因要去「这国」!他吁:这波重症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