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42岁的陈小姐在22岁时发生车祸,后遗症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原本担任餐厅出纳的她再也搬不了重物、同事也不能理解她的状况,回忆起当时的情境,她也哽咽表示,当时一度觉得自己「看不到未来」,最终决定暂离职场、专心养病,如今病况已有改善、也能自理生活;另一位宠物美容师也因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关节疼痛、手腕变形,再也拿不起剪刀,被迫放弃理想中的工作,但仍希望病情控制住后继续做宠物美容。
林口长庚风湿过敏科蔡昀臻表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30至50岁的青壮年,全台粗估有10至20万名患者、盛行率1至2%,女性患者数达男性的3倍,属于一种全身性的慢性发炎疾病,关节外的全身器官也可能受到影响,更被称为「不死癌症」,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红肿、变形等,但初期症状容易被误解为妈妈手、肌腱发炎、腕隧道症候群等职业伤害,并导致病患延误就医。
类风湿关节炎至今病因不明,但危险因子可分为遗传与环境,蔡昀臻说,研究显示40%到60%的患者具有遗传因素,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风险将是一般人的3到5倍,且肥胖、吸烟、贺尔蒙、环境污染等环境危险因子也都可能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后一生无法治愈。
蔡昀臻指出,类风湿关节炎需要持续配合医嘱治疗,若没能及时介入控制,8成的患者在发病前两年就会出现关节损伤、4成患者10年内可能出现日常功能障碍,影响工作、课业、社交生活,且因为疼痛与药物副作用,50%至75%的患者具有睡眠障碍,恐衍伸忧郁、失能等问题,产生恶性循环、反而加重病情。
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三总风湿免疫过敏科主治医师卢俊吉表说,主要策略包括救急时的消炎处置、调节免疫反应、标靶治疗与关节外症状处置,根据欧洲风湿病联盟指引,治疗目标为新诊断后的3个月内,疾病改善50%以上,6个月内缓解或降低疾病活动度。
此外,卢俊吉说,许多患者误以为只有癌症要使用到标靶治疗、因此产生误会,但类风湿关节炎使用的标靶治疗就是「生物制剂」或「小分子口服药物」,目前虽特定条件下有健保给付,但规则相对严格,且患者在长期使用类固醇消炎下,可能会产生骨质疏松等问题,因此近年国际上倾向即早使用生物制剂,降低关节变形风险,但目前国内患者多需自费使用。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acebook 按赞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