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吁:感染后十年内死亡风险高达三成高危族群防肺链 公费接种更周全
公费肺炎链球菌疫苗扩大适用对象至19-64高风险族群
卫福部疾病管制署宣布今年3月10日起扩大公费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对象,将19-64岁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症(IPD)五大高风险对象纳入公费接种,全年皆可施打,包括脾脏功能缺损、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脑脊髓液渗漏以及一年内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的恶性肿瘤者及器官移植者,可施打1剂13价结合型肺炎链球菌疫苗(PCV13)及1剂23价肺炎链球菌多糖体疫苗(PPV23)。专家呼吁符合公费施打资格的民众尽快接种疫苗,免疫保护更完备。
医师指出,肺炎链球菌感染不仅威胁性命,也会对身体各器官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有3成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会在10年内死亡,而染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症(IPD)的幸存者也将会折损9.9年的寿命。此外,正在接受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罹患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症风险是一般民众的50倍,肺链感染风险较高族群千万不可大意。
肺炎链球菌确诊数创5年新高!血液肿瘤患者罹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症风险高50倍
根据疾管署监测资料显示,2024年累积315例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症确定病例,为5年来新高。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副院长、台湾儿童感染症医学会理事长邱政洵医师表示,肺炎链球菌全年都会流行,但通常流感疫情高时,肺炎链球菌感染症案例也会较多。多数患者肺部X光影像要2-4个月才会恢复正常,相关症状可维持6-18个月。肺炎链球菌平时潜伏在鼻腔中,当病毒感染后,免疫力下降,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损,使肺炎链球菌更容易附著、入侵,经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袭器官,严重时可引发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称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感染症(IPD)。
此外,癌症患者容易感染主要因为慢性炎症、造血系统成分功能受损和/或减少,以及影响免疫功能的治疗等多种因素导致免疫系统受损造成。台大医院小儿部感染科主任吕俊毅指出,根据研究显示,正在接受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罹患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症风险是一般民众的50倍。据统计,癌症诊断后的第一年,「感染」为与癌症无关的第二大死因,多数死亡病例归因于流感与肺炎。此外,慢性疾病及免疫低下者,因免疫力较差,亦为肺炎的高风险族群。19-64岁的慢性病患者罹患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症的风险可高达一般人的数倍,其中糖尿病患者增加4倍、器官移植4.2倍、心脏衰竭5倍、慢性肝病7倍、慢性肺病10倍、慢性肾脏病更高达21倍!
肺炎链球菌公费疫苗施打对象扩大 专家吁:高风险族群疫苗施打事不宜迟
5岁以下幼童及65岁以上老人为2大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症高罹病族群,其他不论年龄均亦列为高危险群的包括:(1)脾脏功能缺损或脾脏切除、(2) 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不全(含括爱滋病毒感染者)、(3)人工耳植入者、(4)慢性疾病:慢性肾病变、慢性心脏疾病、慢性肺脏病、糖尿病、慢性肝病与肝硬化患者、酒瘾者、烟瘾者等、(5)脑脊髓液渗漏者、(6)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肿瘤者或器官移植者等,也都是感染风险较高的族群。
政府自2023年起提供公费肺炎链球菌疫苗给65岁以上的民众施打,3月10日起进一步扩大施打对象至19-64岁高风险族群,包含:脾脏功能缺损、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脑脊髓液渗漏以及一年内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的恶性肿瘤者及器官移植者。吕俊毅医师表示,「公费结合型疫苗(PCV13)可以诱发T细胞免疫,有助产生免疫记忆,建议先接种一剂结合型疫苗(PCV13)后,再接种一剂多糖体疫苗(PPV23),有助于提供较长时间的保护力,并使保护范围更广泛。符合公费施打资格的民众,预防肺炎不分季节,应尽快完成1+1(PCV13+PPV23)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完整免疫保护力。」
19-64岁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症(IPD)高风险对象接种原则:
一、未曾接种过PCV13(或PCV15)及PPV23者应先接种1剂PCV13,间隔至少8周再接种1剂PPV23。
二、曾接种过PCV13(或PCV15)且间隔至少8周者可接种1剂PPV23。
三、曾经接种PPV23且间隔至少1年者可接种1剂PCV13。
四、如已接种过PCV13(或PCV15)及PPV23疫苗,代表已经完整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无需再接种PCV13及PPV23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