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健康防护

公卫师公会指出,灾后应注意饮用水与食品安全。洪水可能污染水源,居民应使用煮沸后的水或瓶装水,并丢弃受浸泡食材。清理淤泥须穿戴防护装备,避免皮肤接触污染水体,以降低肠胃道疾病及钩端螺旋体感染风险。同时,潮湿环境易导致霉菌滋生,需保持室内通风并淘汰发霉家具,特别注意老人与儿童呼吸健康。积水容器应及时清除,并配合地方政府防疫措施,以避免登革热等传染病扩散。

此外,公会提醒,灾后压力可能引发焦虑、失眠与创伤反应,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站,并透过社区互助支持系统降低长期影响。

泥流型灾害的环境污染风险

公会指出,泥流型灾害与一般水灾不同,挟带大量土石与沉积物,可能造成潜在污染。虽目前并无确切证据显示花莲灾区已有严重化学物质或重金属污染,但基于台湾地质特性与国际灾害经验,建议应采取风险预防原则。

公会说明,台湾山区岩层天然可能含有砷、铅、镉等微量元素,土石崩落后可能随泥沙沉积于农地或河川。泥流若通过农耕地或是工厂,可能夹带农药、肥料残留与工厂的油料或化学品,则存在潜在污染风险。

例如,九二一地震后,部分土石流沉积物检测显示重金属浓度升高;日本2018年豪雨及土耳其洪水,也曾发生洪水后泥沙含重金属或农业化学物质的情况。

建议防范措施

公会建议,环保与农业主管机关,应立即进行水质与土壤检测,确认农地与水源安全。检测结果出炉前,居民应避免使用受淤泥覆盖农地种植食物,井水及地下水亦应避免直接饮用。而检测结果应及时公开,让居民能安心、正确规划后续重建与农业复耕。

志工健康提醒

公会也提醒,参与清理与重建工作的志工、医护与军警消防人员,因长时间暴露于泥水、粉尘与霉菌环境,需佩戴口罩(建议N95)、防水手套与靴子,并及时更换被污染衣物。另外,高强度的搬运与清理工作易造成肌肉骨骼伤害,应安排轮班,避免长时间劳动。若出现发烧、腹泻、皮肤红肿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此外,协助灾区工作者,可能面临压力或次级创伤反应,应建立心理支持管道,鼓励表达情绪并互相支持。

公会强调,潜在污染风险并非代表灾区已有污染,而是基于公共卫生的预防性立场。唯有在重建过程中,同步守护居民与协助者的健康,落实饮水安全、环境检测、病媒防治与心理支持,社区才能真正恢复安全与健康。

火線話題 | 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這篇報導屬於「 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主題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我没失踪啊!72岁老翁「潜水求生」摸黑获救 急奔警局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