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轻度抗焦虑药物、短期认知行为治疗与自律神经调整后,王小姐两周后明显好转,声音恢复正常。新竹身心医学诊所院长周伯翰表示,她患的是「心因性构音障碍」,这类患者喉咙构造完全正常,但声音却变沙哑、发不出声或出现哭腔,主因是心理压力或创伤导致声带过度收缩。
周伯翰指出,这其实是「创伤后压力反应」的一种,大脑误判说话情境是危险场面,便引发肌肉痉挛。常见于焦虑性格、完美主义者或社交压力大的人。由于没有器官异常,这类病最容易被误会「只是想太多」,导致患者长期受苦。
他也提醒,这种情况可透过药物与心理治疗改善。治疗以血清素回收抑制剂(SSRI)为主,约4至8周可见成效,搭配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生理回馈或动眼减敏治疗,效果更佳。周伯翰强调,「身体记得恐惧」的现象其实常见,别害怕求助,越早治疗越能重拾生活自信。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全台最南端诚品11月中出现 相隔古城墙仅50步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