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北市议员曾献莹指出,目前北市仍有33所学校无室内活动空间,部分学校的活动中心也过于狭小,学生在雨天仅能挤在走廊、川堂活动,甚至被迫待在教室观看影片,无法正常运动。对此,教育局推动「光电球场计划」,由厂商出资、学校提供场地,透过设置太阳能板来达到遮阳避雨与发电的双重效益。然而,这样的模式真的适合台北市吗?

台北市地狭人稠,学校往往紧邻住宅区,居民对光电设施的接受度低,担忧影响景观、反光干扰,甚至引发抗议。过去,关渡国中的光电球场就因反光问题被迫加装黑色薄网、绿色薄膜,影响发电效益,显示光电政策并非万灵丹。

此外,北部日照不足,发电效益远不如南部,导致厂商投资意愿低,台北市近年仅有1家厂商投标,去年仅推动4所学校建置光电球场。

学生的运动空间需求应独立考量,政府应直接编列预算补助学校兴建风雨球场,而非让光电政策影响学生权益;基础建设应回归教育本质,确保学童能拥有稳定的运动环境,而非在行政考量下被迫接受效果有限的解决方案。

延伸閱讀:壹短苹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要变天了!今晚起「首波春雨」来袭 连5天湿冷还有冷气团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