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以「为何说美中新冷战仍在持续」为题的报导指出,美国与中国日前在日内瓦就关税暂时达成协议,使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流动得以恢复。但在这份暂时「停火」协议下,双方仍在加强对彼此的防备,加剧了已形成的经济和外交疏离趋势。
报导指出,中国国务院上周举行的「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受到广泛关注,而「国内大循环」是中共当局对于中国更加转向依赖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说法。
这项报导提到,中国官方过去几年在提及「国内大循环」时,往往也会同时提到「国际大循环」,也就是与海外市场的互动,以消除外界对中国开放承诺的任何疑虑。
然而,中国上周这场完全聚焦于「经济自立」的会议表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认为尽管当前美中贸易战暂停,但双方关系不会出现根本性的重启。
报导说,事实上,美中这90天的谈判窗口期,反而凸显了为中国经济建立「防护栏」的紧迫性,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甚至没有试图粉饰中方的意图,直接呼吁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抵消「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外部不确定性」指的就是美中的动荡关系。
至于对外,报导指出,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上周访问沙乌地阿拉伯、卡达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但这场中东之行也带有中国因素。他在访问结束后表示,中国需要能源的新来源,一直在积极拉拢中东,「他们(中东国家)曾倒向中国,要认中国为『衣食父母』,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
报导说,川普的言论表明,美国与中国在争取盟友和伙伴方面的竞争依然激烈,正如第一次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争夺影响力一样。

报导提到,川普为辉达(Nvidia)和AMD等美国科技公司,促成了几笔向阿联和沙乌地出售晶片的大交易,同时废除了拜登(Joe Biden)时代限制向多国出售最先进AI晶片的限制。
支持川普决定的华府官员认为,如果波斯湾国家无法获得美国晶片,它们将转向中国供应商;但美国国安成员则更担心,尖端处理器会从阿拉伯市场流入中国手中,且中国已试图将中东变成技术供应来源,以规避美国的技术限制。
报导指出,显而易见的是,与几十年前美苏较量不同的是,美中的较量更可能是一场围绕尖端技术,而非飞弹和核武器的军备竞赛。(中央社)
延伸閱讀:关税战停9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