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点出,尽管川普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眼中被视为鲁莽与无情,但他如今所对抗的,是一位代表长期坚持单一政策目标、即使导致经济与人道灾难也不动摇的政党国家体系的领导人——习近平与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人当中,无论是批评北京政权的人,还是支持者,普遍都有一个共识:这场角力的最终关键,可能在于哪一位领导人更能让他的人民为了国家利益而忍受苦难。
流亡作家郝群(笔名慕容雪村)在 X写道:「关税,甚至经济制裁,都不是习近平的痛点。他对关税可能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并不怎么在意。」
与川普不同,习近平并不透过社群媒体与中国民众沟通,尽管他掌控了所有平台。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表演。由于外界对他官方面具以外的私密世界所知甚少,因此很难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但若想了解他在与川普的对峙中可能如何反应,可以从他对「苦难」的看法、他与中国民众的关系,以及他作为一个统治14亿人口国家的领导人的执政记录中找到线索。
中国网路上充斥著民族主义言论,例如「坚决反击,坚守到底」的呼声此起彼落。
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分享的毛泽东昔日影片,可一窥习近平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心态与策略:他强调吃苦耐劳、民族自立,这些并不是临时应对的口号,而是贯穿他执政逻辑的一部分——一种几近毛泽东式的「苦难美学」。
举毛泽东的例子,特别是韩战与大跃进的历史,凸显出习近平政府在当代重新包装「吃苦」作为民族主义的资本。即便代价是经济衰退或社会压抑,政权稳定依旧被放在首位。
与此相对的,是川普的「痛点」——来自金融市场的压力与金主的反对。当川普面临股市动荡、债券殖利率飙升、华尔街与科技业金主不满时,他选择退让、暂停部分关税;而习近平则坚守底线,即便在疫情清零政策与房地产危机中饱受批评,也不轻易让步。
你可以看到一个对照:川普虽然常以强硬姿态示人,但美国民主制度与市场力量让他不得不妥协;而习近平的政治体制则让他更能坚持自己的战略,即便承受的是更深层次的民间痛苦与国际质疑。
这也凸显出一个重要的观察:中美对抗的赛局,可能不只是谁先受不了经济代价,而是谁的体制更能承受人民的苦难,并压制反对声音。
延伸閱讀:关税战停9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