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得越少越安全?错误!
综合所得税以「如实申报」为原则。财政部指出,若刻意低报或漏报,税务系统将自动比对金融与所得资料,异常者将列入查核。轻则补税,重则受罚,得不偿失。
二、扶养年满70岁亲属都能免税14.55万元?错误!
报税时若想要使用「年满70岁以上长辈扶养免税额」14.55万元的免税额资格,务必要确认是否符合条件。财政部表示,纳税人本人、配偶或受扶养的直系尊亲属才可申报,且需实际扶养并符合户籍或生活扶养等规定。若为非直系亲属或无实际扶养,将无法适用该免税额。
三、未收到扣缴凭单就不用报税?错误观念!
即使扣缴凭单尚未收到,凡有所得即应申报。国税局透过电子资料交换机制,已能掌握各项收入资讯,若未依规定申报,将以「漏报」论处,须补税并可能受罚。
四、达免税额就可免报?易误导!
国税局强调,免税额指的是免缴税款,但不代表可免报。部分优惠项目如租金支出、育儿特别扣除额等,需透过正确报税流程申报,才能享有退税权益。若误以为「免缴等于免报」,恐损失应得退税金额。
五、列举扣除太复杂?未必如此!
实际上,若保险支出金额较高,列举扣除反而较有利。根据规定,本人、配偶及受扶养直系亲属的保险费皆可列举,但要注意的是「要保人」与「被保险人」需为同一申报户。提醒民众核对资料正确性,以利最大化节税效益。
财政部提醒,2025年报税期间为5月1日至6月30日,今年网路与手机报税介面均已更新,支援自然人凭证、健保卡登入,无需额外下载App即可完成申报与缴税,民众可多加利用。
延伸閱讀:报税开跑

玉山金控「防诈实验室」跟诈团比快 携手数发部推银行安全识别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