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学附属医院儿童心脏科主治医师邱俊谏表示,病童到院后立刻安排抽血,结果显示发炎指数明显上升,白血球、肝指数偏高,且有轻度贫血症状,进一步做心脏超音波时,发现冠状动脉有周边白亮及末段无渐缩征兆,确认是川崎病,于是立即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与阿斯匹灵治疗,两天后顺利退烧,精神也渐渐恢复。
邱俊谏指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侵犯儿童全身性血管的血管炎,尤其特别容易伤及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1967年时由日本医师川崎富作首次提出,在当时的川崎富作仅是一位开业医师,他凭借临床观察归纳,发现这个疾病,至今此病仍是亚洲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疾病之一,根据国内统计,每年每十万名儿童中约有 83人患病,其中冬季与初春为好发季节。
但邱俊谏也强调,目前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学界推测可能与免疫系统对感染性或环境因子的异常反应有关,至于诊断条件除了发烧持续 5 天以上外,须包括以下五项特征中至少四项,例如双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症状(唇红舌红、草莓舌)、手脚末端红肿、多形性皮疹、颈部单侧淋巴结肿大(>1.5 cm)等。
他提醒,目前标准治疗是在发病 10 天内施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大幅降低冠状动脉并发症、血管瘤风险,同时在急性期合并高剂量阿斯匹灵,即使无冠状动脉变化,出院后患者仍要服用低剂量阿斯匹灵六至八周,预防血栓。
邱俊谏呼吁,诊断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关键,若在发病 10 天内接受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机率可降至4%以下,万一未能及早诊断与治疗,则约有20至25% 病童会发生冠状动脉瘤,日后恐导致血栓形成、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即使完全康复的病童因发炎过的血管内壁与正常儿童不同,出院后仍需由儿童心脏科医师定期追踪,持续守护孩子心脏健康。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