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炜竣医师分享,门诊中曾接诊两位同样患有拇趾外翻的患者,年龄却有著明显差距。其中一位年仅25岁的女性患者,早在高中时便发现穿鞋常摩擦到拇趾,导致红肿与不适,但因当时尚无明显影响日常行走,就没有积极处理。
热门新闻:台中女骑士疑未遵守道路工地交管 怪手竟以挖斗挡道!警方要罚
直到近年从事物流理货工作,长时间站立、搬运与走动,脚部负担大增,疼痛状况逐渐加剧。患者的母亲也观察到,女儿下班后经常喊脚痛,抱怨「走来走去都不舒服」、「上班真的很痛」,这才意识到情况已不容忽视。为了改善工作上的不适,最终决定接受微创截骨手术进行矫正。
患者母亲说,自己也有拇趾外翻问题,但因职业性质可穿拖鞋,至今虽有变形,却不影响日常生活,因此尚未考虑手术治疗。这样的对比也突显出,相同的体质与疾病,在不同年龄与职场型态下,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生活影响与就医抉择。
另一位76岁的女性患者则是长期忽视、逐渐恶化的典型案例。多年来她的拇趾持续变形,脚掌侧边不仅长出厚茧,脚趾间也出现挤压与重叠,走路久了便会疼痛,步态明显不稳。长年忍耐下来,不仅严重影响行走能力,也导致中足结构变形,最终甚至需仰赖轮椅代步。家属担心再拖恐影响生活自理,陪同就医后,经医师评估,确认病况已不适合保守治疗,安排进行微创手术矫正。
洪炜竣医师指出,这三位的情况其实都源于拇趾外翻,但因年龄、职业与个人接受程度不同,导致发现与治疗的时间点差异极大,「愈年轻发现、愈早处理,对足部结构保护就愈完整;而拖太久才治疗,常常已经造成中足压力集中、其他脚趾变形,甚至关节炎风险。」
拇趾外翻的严重程度可透过X光判定,当拇趾外翻的角度变大且合并红肿疼痛、行走不稳或穿鞋困难,就应考虑手术介入,以避免中足压力集中、脚趾变形甚至关节炎等问题。目前常见的微创截骨手术仅需4个小孔完成骨头切割与钢钉固定,手术时间约1小时,术后住院1至3天,约2至3个月可恢复正常步态。
洪炜竣医师提醒,拇趾外翻不只是外观问题,当影响到行走与生活品质时就不应再拖延。脚掌是身体的地基,长期歪斜却不补救,早晚会出问题。医师也近一步呼吁,若出现穿鞋卡脚、红肿疼痛或走路不稳,应及早寻求骨科诊断,避免小病拖成大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