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仁提到,日本1950年代曾爆发震惊全球的「水俣病」事件。当地工厂长期排放含甲基汞的废水,经食物链累积进入人体,造成居民出现手脚麻木、视野缩小、听力受损等神经症状,甚至有孕妇生下智力与肢体严重受损的婴儿。该事件促成2013年《水俣公约》,全球开始限制汞排放与使用。

慢性汞暴露的来源包括饮食(特别是大型掠食鱼)、牙科汞合金与环境污染。根据美国FDA与EPA的2023年报告,以及全球海鲜汞含量研究,大型寿命长、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鱼类汞含量最高,例如剑鱼、鲨鱼、旗鱼、方头鱼、马鲛鱼等。鲑鱼、秋刀鱼、鲭花鱼、鳕鱼、鲱鱼、沙丁鱼和吴郭鱼则属低汞鱼,较为安全。

 

如果没有急性中毒,日常可透过饮食与生活习惯帮助汞代谢,例如多吃含硫蔬菜(大蒜、洋葱、韭菜、西兰花)、海藻类(小球藻、螺旋藻)、高抗氧化水果(莓果、奇异果、柑橘)、含硒食物(巴西坚果、沙丁鱼、鸡蛋),以及多摄取膳食纤维并保持运动与流汗,促进汞排出。

医疗上则有药物螯合与功能医学排汞两种方式。药物螯合需医师评估,适用于高浓度汞暴露;功能医学则以营养素辅助肝肾排毒。刘博仁强调,偶尔吃高汞鱼问题不大,但孕妇、哺乳妇女与儿童应避免食用;若有长期疲劳、手麻、注意力下降等症状,且经常吃大型鱼类,应检测血中重金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大医院火警 原因是灯具「电线短路」!院方出面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