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评论,美国晶片制造商英特尔(Intel)50年前曾是尖端科技的代名词,象征美国的科技与商业实力,如今却几乎没有供应任何用于人工智慧(AI)的先进晶片,近来甚至沦为政府补助与保护的对象。

英特尔错过智慧型手机及AI浪潮后,前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旨在振兴本土晶片制造的「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承诺向英特尔提供80亿美元补助及120亿美元贷款,但这家企业仍深陷泥淖。

拜登政府拯救英特尔的举措以失败告终,但现任总统川普(Donald Trump)恐让事情发展进一步恶化。他扬言对进口晶片课征关税,还可能逼辉达(NVIDIA)等公司将半导体生产外包给英特尔。这些措施或许能为英特尔争取时间,对美国自身利益却是适得其反。

美国该怎么做?经济学人分析,第一个教训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维持英特尔完整无缺。英特尔可将晶圆厂业务卖给软银(SoftBank)等财力雄厚的投资者,或出售设计部门并将收益投入制造业务。这可能无法让英特尔赶上台积电,但无论如何,美国联邦政府不应把钱投入无底洞,入股英特尔也只会把事情变得更复杂。

这带出第二个教训:放眼英特尔以外的晶片制造商,并解决它们面临的问题。台积电正寻求扩张,它在台湾面临厂房土地不足跟劳力老化困境,且已承诺投资1650亿美元将晶片制造带到美国;韩国三星(Samsung)则正在德州建厂但进度缓慢。三星与台积电在美国都面临缺乏技术劳工、迟迟未获许可的问题。

最后一个教训是,即便本土晶片制造提升美国韧性,美国依然无法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半导体供应链已高度专业化,关键投入来自全球各地,包含荷兰的极紫外光曝光机(EUV)和日本的晶片制造设备。

根据经济学人,另一个原因是台湾及其安全仍极为重要。即使于2020年代尾声,台积电在美第三座晶圆厂预计开始生产2奈米晶片,2/3这类半导体产品很可能仍在台湾制造。台积电的模式奠基于先在国内取得创新,接著再将先进科技传播至全球。

为让美国晶片供应链维持韧性,川普需要连贯且深思熟虑的策略。他对台湾问题的态度随兴,相信中国不会在他任期内侵台,同时未提供台湾一贯支持。

川普对各种销美商品施加关税,将提高在美制造成本;他承诺对进口晶片课税,也会伤害美国消费者。他因表现无常而获得成功,但晶片制造商需要稳定。

经济学人提到,明智的晶片政策是透过放松许可规定、建立工程师培训计划,吸引晶片制造商至美国设厂。政府应该欢迎支持晶片生产的机械跟人员进入美国,而非把关税当作角力筹码。

经济学人表示,经济民族主义者应将盟国晶片商的进步,视为对美国安全的贡献。晶片制造业历经数十年发展,是为全球化时代而生。经济民族主义人士若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制定晶片政策,就是为自己设定一个不必要且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