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报导,川普在首任期间对中国开启关税战,「纽约时报」报导,川普上任再对中国提高关税,经济学者多认为可能会有预期外效果,新政府的防堵政策同样将面临供应链业者的营运「创意」。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导,川普回归后计划对外国输美产品提高关税,不过经济学者与企业主多认为结果可能会出现预期外的效果。
川普2018年对外国输美金属制品、洗衣机、太阳能板与多项中国产品开征关税,当时认为将迫使业者在美国设厂;接任总统拜登(Joe Biden)维持大部分川普任期的关税,并对电动车与半导体设限。
美国部分与中国竞争的低价产品生产商,如成衣与家具业者认为,关税让美企不致于破产;但对大部分其他业者来说,开征关税导致全球制造业改变布局,仅极少数例子因此强化了美国业者或减少对中国工厂的依赖;业者仅需把工厂搬到其他亚洲或拉丁美洲国家,这些国家对美出口近年大幅上升。
设置于低成本地区的工厂原本就与中国关系紧密,有些业者即使营运搬出中国,仍继续维持密切互动。经济学者指出,许多中资或跨国资金持续使用中国产品或零件,在中国国境之外设立厂房继续对美输出产品。
换句话说,某些中国产品为了规避征税,输美之前在世界各地绕了一圈。经济学者认为,这些手段未使得全球供应链变得更健全与多元化,反而导致业者与消费者成本提高。
国际货币基金(IMF)第一副总裁戈匹纳斯(Gita Gopinath)曾用「键接国」(Connector Countries)来形容墨西哥与越南等国,在美中关税战期间,如同避震器般减缓国际经济冲击,全球供应链是否因此更多元,目前难下结论。
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资深经济研究员塞瑟(Brad Setser)认为,美对中征税,结果却鼓励业者寻找绕过双边税务的途径,关税降低(美中)双边贸易额但未冲击国际经贸。
他指出,中国作为主要出口国的角色没有变化,美国也未改变进口国身分,只是贸易路径上的国家有些调整。即使美中直接贸易量减少,但在全球概念上,中美之间仍是出超、入超国,两国持续非直接的经济连结。
川普曾誓言将对所有中国输美产品开征60%关税,并公开指将对贸易逆差邻国墨西哥与加拿大开征25%关税,其他国家为10%至20%;川普阵营也扬言将处理美中经贸关系间的漏洞。
全球企业为降低成本与追求利益,营运手段创意频生,川普将对全球开启贸易壁垒的效果难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