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报导,极端仰赖食品进口的新加坡力求提高国内自产能力,在农渔业者动起来的过程中,有一个台湾面孔与他的团队扮演重要角色,靠著养殖台湾鲷,为新加坡迈向自产自给目标做出贡献。


面对气候变迁可能带来的粮食危机风险,高度仰赖食品进口的新加坡,要喂饱大约73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500多万人口,并非易事。


为强化粮食安全,新加坡政府早在2019年就提出「30·30愿景」,目标锁定2030年前达成当地生产农产品能满足民众30%的营养需求,其中20%来自蔬菜水果,其余10%来自鱼肉、鸡蛋等所含的蛋白质。


记者实际搭上小船,从新加坡西北部边界出发,造访柔佛海峡的海上渔场,随著潮起潮落而漂浮在海上的渔场,地点临近马来西亚,近年正致力提高自产量能,以海水养殖台湾鲷,并以颗粒饲料予以饲养。


来自台湾的粘金棒到新加坡打拚已约20年,是一座5000平方公尺渔场的负责人,受访前总是略带腼腆,但谈到渔场工作即精神抖擞。


他告诉中央社,海水养殖台湾鲷需要两个重要因素,即鱼苗品质要好、饲料要用对,才能让鱼的成长速度快、品质均匀,「就像人一样,吃得越营养,长得越好」。


粘金棒说,海水养殖罗非鱼(tilapia)也就是台湾称的台湾鲷,每一批下水的鱼苗约为2万至3万尾,渔场每个月能生产15公吨的台湾鲷。


谈及在新加坡从事养殖工作最大的挑战,粘金棒说,气候变迁造成鱼苗养成并不容易,加上海上水质变化多、一般成本开销也高。


不过,他表示,若在鱼苗品质良好的情况下,加大生产规模,确实有助于新加坡迈向「30·30愿景」,增加自产能力可降低粮食危机带来的冲击。


另一名从事渔场工作的王先生也说,气候变迁带来的挑战不小,海水条件的变动都是影响产量的因素,若能为新加坡提高自产量能是件好事,但必须做足功课,才能避免亏本、有效营运。


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日前也宣布,批准该国认可的16种昆虫以供食用,包括蟋蟀、蚱蜢、面包虫和蚕等昆虫可上餐桌贩售。昆虫食品是否也能协助新加坡达成自产自给愿景,将取决于推动速度及成效。


新加坡国土只有约台北市的2.6倍大,受限土地面积,农业规模小,9成食物仰赖进口。从COVID-19疫情到俄乌战事延烧,在在凸显粮食安全重要性,新加坡扩大食品进口来源之余,也力求提升国内产量。

 

仰赖食品进口的新加坡力求提高国内自产能力,农渔业者动起来,来自台湾的粘金棒到新加坡打拚已约20年,是一座渔场的负责人,以海水养殖罗非鱼(tilapia),即台湾称的台湾鲷。中央社
仰赖食品进口的新加坡力求提高国内自产能力,农渔业者动起来,来自台湾的粘金棒到新加坡打拚已约20年,是一座渔场的负责人,以海水养殖罗非鱼(tilapia),即台湾称的台湾鲷。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韩国总统入监在即 调查机构:在1月6日前执行尹锡悦逮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