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下午,我正坐在公园椅子上翻书,一旁有两三个孩子正在玩游戏。其中A的父亲拿著外套走了过来,对A说:「A你过来,穿外套。」
A:「不要,我不会冷,我在和B玩。」
父:「你看,其他人都穿外套了,不然你昨天晚上都已经只用嘴巴呼吸了。你过来,我要跟你讲话。」
A:「不要,再等一下。」
父:「一下要多久?」
A:「等一下,我要跟B讲话。」

然后大概过了两分钟左右,A终于不甘不愿的去到父亲身旁。然后父亲开始一边帮A穿外套,一边对A说明明天的行程,整个过程约五分钟。

我心里浮现的问号是:「这些事有急著要在此时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而对孩子这么巨细靡遗地描述吗?」而这全部过程,我抓到的几个点是「我是为你好」、「你不用信任自己的感觉」、「听我的就对了」。

首先,孩子和照顾者不是对等的。所以照顾者会用「你过来」的句子对孩子「命令」,尽管照顾者想显示的态度是对等的对待,但是看似有那个形式,却没有那个内容。再来,照顾者应该是不认同孩子正在进行的事,所以他选择「中断」孩子。但是笔者也会好奇,什么样的事又是照顾者所认同的呢?而认同的事照顾者就不会予以中断了吗?

笔者也听过同样有个父亲,因为孩子正专注在电视上,没有听到父亲在呼唤他,因此认为孩子不尊重他,而对孩子加以体罚的。笔者试著转换角度,如果笔者正在看一部刺激的电影,却忽然被打断或叫去收拾东西,那种感觉一定是非常不舒服的。所以照顾者依据「什么」选择及「如何」中断孩子正在进行的事,笔者认为若长时间累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一定会造成程度不一的影响。

而「我是为你好」这个概念,更是无所不在的出现在我们和孩子互动的每一分秒,例如上述的父亲因为担心孩子受寒而希望他穿上外套。或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念书,将来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不要把时间都花在没用的事情上像是玩手机游戏;不要挑食、要吃东西不然长不高⋯⋯,在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可说应有尽有,但几乎都听不到孩子角度的声音。这里头有照顾者对孩子的在意和爱,却也隐隐有著成人的权力与控制藏在里头。如果照顾者未觉察到这一部分,很轻易就会越过界,让孩子失去练习和承担的机会。

笔者相信前述这位父亲一定是非常爱孩子的。但也建议照顾者可以练习采取不同的方式,在生活中持续调整和孩子互动的态度和作法,让亲子关系更融洽,也让每个家庭都可以成为民主的练习场和起点。

★快点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B按赞追踪《壹苹新闻网》各大脸书粉丝团,即时新闻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闻!

壹苹娱乐粉专

壹苹新闻网粉专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俄国向外扩张无可避免吗? 全球暖化竟也成重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