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台湾十年,看见最大的变化是人」:餐饮从模仿到自信的转变
林泉回顾,初来台北时,Fine Dining市场还在起步阶段,那时候很多人觉得高级餐厅只是奢华的代名词,吃的是装潢、气氛、餐具。但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主厨选择用当代语言诠释台湾食材,让世界看见台湾的文化与风土,「十年前我们在讲『在地化』,现在大家在讲的是『文化自信』。」
他观察,这股改变来自于人才思维的成熟。过去许多年轻厨师认为国外才有舞台,如今则愿意回来、留下来,尝试建立属于台湾的饮食文化。「以前大家都想往外跑,现在更多人选择在这里做自己的东西,这十年的变化非常明显。」
林泉指出,台湾餐饮的进步并非单靠技术或设备,而是整体价值观的转变:从追随国际潮流,到愿意挖掘在地的故事与人情。「真正的力量不在资源,而在于人。」他说,这一代年轻厨师有想法、有个性,也更敢讲自己想讲的东西,「我们正在找到自己的声音,也让世界听见。」
餐饮不只是餐饮,而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林泉说,许多人把餐饮当成一门生意,但对他而言,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实践。料理是和土地、记忆、情感连结的方式,「MUME的菜单从不追逐潮流,而是回应当下,我们不是要变成某种风格,而是用餐饮说故事。」
他举例,从花莲小农到屏东渔民,供应链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永续不只是环保,而是一种关系网络。当餐厅用菜的选择能影响到生产者、供应商与顾客的价值观,那才是真正的改变,「我希望我们做的不只是菜,而是建立一个可以被传承的文化。」
林泉提到,他喜欢使用台湾原生香料「马告」,那是台湾山林的气味,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马告不是拿来模仿国外香料的替代品,而是有自己的灵魂与语言。当你理解这个食材,就会开始理解这片土地。」这样的食材精神,是MUME想持续传递的核心价值。
谈到台湾餐饮产业现况,林泉直言,「台湾的餐饮创意已经不输任何地方,但最大挑战在于体系与环境。」他指出,台湾的食材多元、文化丰富,但制度仍偏向短期导向,许多店家无法长期培养人才或累积资本,导致经营压力大、竞争激烈。
「餐饮不是KPI产业」:时间与文化才是长期报酬
谈到品牌成长与资金规模,林泉直言,餐饮业面对投资最难的地方在于,它无法用财报衡量全部价值。「餐饮不是KPI产业,报酬率不是唯一指标。」他说,许多投资人关心回本周期与展店速度,却忽略品牌需要时间去建立文化与信任,「餐饮做的是长线的事,有些价值不是一季就看得见的。」
他坦言,自己过去也遇过不少投资邀约,但最终选择非常谨慎。「我们宁可慢一点,也不想让理念被稀释。」他强调,好的投资人应该理解品牌精神,并愿意给团队时间发酵,「如果投资人只想看数字,那就不会是适合我们的人。」
目前,MUME也正在与一位投资方洽谈合作,将走向整并与共创。该投资方并非传统餐饮集团,而是专注于生活空间与资产活化,未来将以「生活为主题」的空间经营为核心,待时机成熟再对外公布。
喜欢的不仅是一道菜,而是文化
被问到在台湾最喜欢的料理时,林泉笑说,这个问题对他来讲其实很难回答,因为「好吃的太多」。但若要选一道最能代表他心中的台湾味,那就是「凤梨苦瓜鸡汤」。
「我看到这道菜就会想点。它的味道很特别,酸甜中带苦,是一种很复杂、却又很舒服的平衡。」他说,自己甚至因为太喜欢这道料理,特别用它的概念去发想一道新菜,把凤梨与白玉苦瓜的元素融入fine dining的语言,变成一种属于MUME的演绎版本。
但对他来说,喜欢的从来不只是某道菜,而是台湾的早餐文化,尤其是豆浆、蛋饼这些日常的味道,「你早上去街角喝杯豆浆、吃个饭团,那个感觉很真实。」林泉说,很多国家有很厉害的餐厅,却没有这种生活化的食物文化,而在台湾,「你随便走出去都能吃到让人开心的食物。」
他补充,「我觉得台湾人对食物的开放态度,让这里有无限可能。」经过十年的沉淀,他更确信自己想做的事不只是开餐厅,而是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这个产业。只要愿意学、愿意留下来,台湾的餐饮会愈来愈强。
对林泉而言,永续不只是企业策略,而是一种对土地与人的责任,让文化能被看见、被延续,这就是餐饮最有意义的事。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