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不再专属于电机系 需要跨领域合作才能走更长

史钦泰为台大电机系学士、普林斯顿电机博士、史丹佛大学管理硕士,现任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荣誉讲座教授、潘文渊基金会董事长。1976年返台加入工研院,参与第一波半导体技术引进,在台湾半导体产业扮演重要角色。

面对年轻世代,史钦泰提醒,半导体产业已不再只是电机系的专属领域,而是跨域合作的成果。他以「建造都市」为喻,强调化工、材料、公共行政等背景同样重要,唯有多元人才才能支撑产业全貌。他回忆早年征才时,应征者多来自新竹地区,台大学生仅两人,其中一人更成为联电总经理,对产业影响深远。

他回顾台湾产业起步的艰难背景,1970年代国民所得仅约300美元,多数家庭买不起鞋子,政府资源有限,只能虚心学习、借镜国外。他提到1976年返台后,与顾问、教授及官员合作推动第一颗IC设计,虽因电池问题未能成功,但正是这种「从失败中学习」的精神,成为技术积累的养分。

史钦泰指出,1980年代是产业关键转折,在工研院成立、科学园区启动加上技术引进的背景下,台湾具备快速成长的基础。尤其在张忠谋领导下成立台积电,开启大规模晶圆制造的新局,奠定今日产业格局。从台积电、联电到世界先进的诞生,台湾逐步形成完整生态,如今更有超过200家IC设计公司与国际并肩,支撑全球供应链。

成就来自长期累积 未来五十年更关键

史钦泰强调,半导体的成就不是一蹴可几,而是长期积累的成果。他勉励年轻世代勇于跨域学习,不要被单一专业局限,唯有广纳不同观点,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韧性。他也提到纪录片《造山者-世纪的赌注》,从「半世纪」改为「世纪」,提醒产业「我们才走到一半」,未来五十年更加关键。

他直言,若企业仅以线性思维外推技术,必然会失败,因为价值取决于人类使用情境与地球永续需求。他以矽光子与3D堆叠比喻都市交通,指出当铜线遇到瓶颈,就需要「光」来打通通道,显示技术发展并非直线,而是不断重组。他同时回应AI取代焦虑,认为少子化与工作量增加将使AI成为「补位工具」,而非威胁。他提醒业界,创新的第一章是「定义问题」,唯有先厘清要解决的需求,技术才能发挥价值。

史钦泰以「拍50年后要拍什么电影」作为提问,现在只是「第一步」,但要在第一步就决定走「一千里」发展。唯有用不同思维回到本质、面向人与地球的需求,台湾半导体才能在下一个半世纪持续写下关键篇章。

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荣誉讲座教授史钦泰。吕承哲摄
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荣誉讲座教授史钦泰。吕承哲摄

从工研院到清华大学都是「服务业」 诚信是台企最重要DNA

回顾职涯,史钦泰表示,不论是在工研院还是清华大学,工作的本质都是「社会服务」,目的在于催生新产业、提升台湾竞争力。他形容工研院是「服务业」,既要满足企业需求,也要回应产业期待。转入学界后,他推广创新能力与智慧财产观念,提醒学子与业界「唯有长期诚信经营,才能与全球客户建立互信」。

他指出,台湾市场虽小,但与全球高度互联,诚信是企业最重要的DNA。「没有诚信,就不会有好顾客;没有诚信的企业,走不远。」外界常疑惑台积电为何能居于领先,而三星与Intel难以复制,他认为关键除了技术,更在于长期累积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史钦泰最后以「创新、诚信、分享」总结台湾半导体未来的核心价值,提醒企业进入平台与联盟时代,不该只想独占市场,而是要「结伴走路」,透过分享强化生态系韧性,强调台湾半导体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一场「千里之行」,唯有回到人类与地球的需求,才能在未来半世纪续写新篇章。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降息预期加持!美股收红 标普、那指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