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丽表示,商业化初期应用将聚焦于工业与服务场域,例如特定区域的物流搬运、机器视觉检测等。预计到2030年,工业应用将占整体人形机器人应用的63%,其中半数以上仍以非双足机型为主。尽管如此,若要进一步开启更大规模的应用潜能,未来人形机器人终将朝向消费性产品演进,需具备类人外形,包括双臂与灵巧手的上半身,以及可行走的双足下半身,才有望进入家庭与个人市场。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发展已经看到一些方案改进,例如在硬体部分,特斯拉采用的线性关节与旋转关节相结合的方式,软体则是由ChatGPT、DeepSeek 和VLA 模型的出现,这些都能推动机器人「大脑」发展。
在中国,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数量从2022年的仅6 起增加到2024年的40起,同时投资金额从6300万美元增加到5.62亿美元。在全球,投资活动也展现出强劲表现,从2022 年33个项目增加到2024年75个项目,投资金额从2022年的4.77亿美元增加到2024 年的18.99亿美元。
王斐丽指出,随著规模经济扩大与供应链改善,预期未来20年内,人形机器人的销售价格与使用成本(例如维护与软体升级)将有望下降超过70%。此一成本下降趋势,将有助于刺激消费性需求,尤其是对价格敏感的个人用户,开拓更广泛的销售机会。其中,提供关键自动化零组件的产业,如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感测器与执行器,以及与之相依的稀土产业,将是首波受益者。
根据瑞银的基准预测情境,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将达8,600万台,对应将为自动化产业与稀土产业各带来约4,000亿美元与70亿美元的额外年营收,分别是两者2024年市场规模的4倍与2倍。王斐丽强调,人形机器人不仅改变制造与服务业态,也将带动电池与半导体需求,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所带来的拉动效应,预估将使全球电池与半导体产业营收分别较2024年增加23%与28%。
根据瑞银研究,目前人形机器人面临几个挑战,包括:硬体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执行器和灵巧手方面);「大脑」技术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瓶颈,由于用于类比训练和实际功能任务的人工智慧模型及训练仍处于早期实施阶段,大脑开发(主要是软体)滞后于机器人的身体和「小脑」部分。
王斐丽提醒,初期由于技术门槛与利润结构,供应链上游如关键零组件与材料供应商将先行受益,但随著产业规模扩大与整合,中长期仍可能由中游的系统整合与整机制造业者取得主导地位,形成产业重心的再分配。
以中游整机厂来说,瑞银建议关注采用智慧策略率先实现商业化的厂商,包括针对人形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以及在目标场景中实施并与终端使用者密切合作,汽车行业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合作,最后是容易实现场景的需求,如接待、娱乐、导游等。由于人形机器人整机厂需要全面发展才能胜出,预计仅部分行业领先者才会拥有强大的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