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扬伟表示,尽管地缘政治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带来挑战,但资通讯产业在生成式AI快速普及下,摆脱多年停滞。AI伺服器市场爆发成长,加上电动车委托制造需求浮现,为鸿海开启新成长动能。
展望今年,摩根史丹利预估2025年云端资本支出年增率上修至32%,TrendForce亦预测AI伺服器出货量年增28%。鸿海将凭借GPU模组与基板制造优势,强化整机组装、资料中心布局,并投入边缘运算与液冷技术研发,扩大市占率。同时,在消费性电子领域,随PC、智慧型手机市场预期回温,鸿海也将优化产品组合与生产自动化,提升营运效率。
在事业布局上,鸿海聚焦智慧制造、智慧电动车、智慧城市三大平台,并导入生成式AI强化制造能力。去年AI伺服器营收年增1.5倍,占伺服器营收比重逾四成,今年预期突破五成。
智慧制造方面,鸿海携手波士顿顾问公司(BCG)推动Genesis Initiative,运用生成式AI优化生产、设备管理与品质检测,并与Nvidia、Siemens合作建置数位虚拟孪生工厂,提升营运效率与节能减碳。
智慧城市部分,鸿海推动经济部支持的CityGPT计划,并与墨西哥签署合作备忘录,拓展智慧城市与安全治理应用。
电动车方面,去年推出MODEL D、MODEL U车款,展现乘用与商用车开发能力。今年MODEL C系列将进军北美,MODEL B车款量产启动;并加入台湾电巴国家队,完成高雄电巴厂认证,在中东扩展新能源车充电事业,持续签署更多CDMS合约,在中国设立电动车研发中心。电池领域,高雄和发电池厂今年正式量产,强化自主供应链;软体方面则投入EV软体生态平台,结合AI打造软体定义汽车(SDV)新生态。
半导体方面,鸿海晶圆厂业务取得美系与欧系客户多项验证,并提供进阶晶圆级可靠度测试服务;封装与测试领域则扩大矽光子晶片封装技术,设计服务领域亦启动首个3DIC专案,正式跨足AI ASIC设计服务。
鸿海在既有的ICT领域,则依照不同的客户需求及产品策略,进行多元性的全球布局,包含在亚洲、美洲、欧洲等都有生产工厂,总共横跨24个国家、233个基地。全球布局除了能依照公司的布局策略、不同的客户需求及产品策略取得最大综效外,更能分散地缘风险。面对关税不确定性,鸿海积极采取应对,并致力于分散生产基地,以减少对单一地区的依赖。此外,鸿海也在寻求与客户更紧密的合作,共同应对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面对全球对ESG要求日益提高及法规日趋严谨,鸿海表示,将持续推动永续发展理念于营运之中,并持续监视法律和环境变化,积极制定应对策略,以最大限度降低营运风险。去年亦发布台湾企业界首本「供应商责任报告书」,推动供应链ESG管理,获IPC ESG标竿企业奖及亚洲电子业杰出贡献奖。
研发成果方面,鸿海去年研发投入逾千亿台币,全球有效发明专利达5.5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成长93%,为十大企业之冠。研究院携手英国剑桥大学于量子传输领域取得突破,登上《PRX-Quantum》,与阳明交大合作成果亦刊登《Nano Letters》。自驾研发BehaviorGPT荣获Waymo Sim Agents Challenge全球第一。
鸿海连续五年配发超过五成现金股利,去年发放的每股现金股利为民国 80 年上市挂牌以来新高,鸿海坚持「永续经营=EPS+ESG」策略,持续为股东创造稳健报酬与更高股东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