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鸿海科技日就指出,高雄和发产业园区的电芯试量产中心去年开始量产,鸿海表示,此为集团电池布局的前哨站,以及第一个里程碑,鸿海将串联当地电池供应链,集合台湾一流的电池研发团队,持续为高雄创造产值与就业机会,鸿海也将生产「Made In Taiwan」的「磷酸铁锂电芯(LFP)」。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当时解释,这些电芯不仅能用于电动车,还能应用于储能系统,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储能电池与能源的关联度更强,而EV使用的电池则与能源的关联较弱,但仍可在车辆需要时临时调配。
鸿海表示,电池国产化进程上,高雄电池中心已正式进入量产,并已出货提供国内车厂测试使用,后续将推出商用与家用的国产化储能电芯。

至于固态电池技术,导览人员说明,芯量科技自今年起导入多套自动化设备,正式朝量产阶段迈进,并将优先供应集团内部使用,应用于电动车、储能系统、无人机及智慧机器人等高能量密度需求领域。
技术路线方面,芯量科技采用氧化物与聚合物混合型固态电解质,强调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及量产可行性方面,相较于日本主流硫化物固态电池更具优势。氧化物固态电池的环境容忍度较高,不需严苛的制造条件,有助于降低成本,且其柔软的材料特性有效改善了固态电池正负极介面接触问题,大幅提升稳定性与充放电效率,克服过去固态电池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
在产品布局上,芯量科技推进锂金属固态电池开发,该产品相较传统石墨负极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在相同体积与重量下,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具备高度应用潜力。透过固态电解质材料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不仅显著延长电池循环寿命,也大幅提高充放电过程中的安全性。随著材料自主化及制程设备导入,芯量科技预期将加速支援集团内各类高阶载具与储能设备需求,助力鸿海未来电动化与智慧制造布局。

针对固态电池成本问题,导览人员指出,芯量科技凭借集团完整供应链整合与成本控制能力,有信心在性能与价格间取得平衡,加速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未来除应用于鸿海自有电动车产品外,也将评估扩展至其他智慧载具及高阶储能设备领域。
目前芯量科技的固态电池开发及初步量产作业主要在新竹科学园区进行,高雄电池中心则持续负责锂铁电池与传统液态电池产品,若未来生产线真的建立起来,也会希望在高雄有一块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产能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