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城的容积率争议不断,2016年北市府遭监察院纠正,将京华城容积率从392%回复至560%,柯文哲任期威京集团标下京华城并发函陈情,2021年10月彭振声代柯文哲盖章,京华城取得容积率840%,但就在今年1月监察院纠正有重大违失,也让京华城容积率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沈庆京昨天透过千字声明回应监察院的纠正,他说内政部建照核准京华城的基准容积率是678.91%,京华城只要依法再花钱买30%容积移转,总容积率就达882%,超过现在被误解的容积奖励20%和买容积移转30%之后的总容积840%,以此说法反驳京华城容积率过高的争议。
建商最爱的容积奖励是什么?
关于容积率一词,意指政府为了控制都市发展密度、维持居住使用者的生活品质,从民国70年开始、中央率先于台北市实施容积管制,直至民国89年才开始全台实施;而后再针对古迹维护、放宽新建筑规定,衍生出「容积奖励」措施。台湾高力国际业主代表服务部董事黄舒卫表示,建商想获得容积奖励,可从3方面取得,第一,捐赠公园、道路用地,或者增设开放空间、停车场等作法。第二就是购买容积代金,以价金取得容积率。
近几年吹起一波都更跟危老的改建相关议题风潮,吸引许多老屋住户也纷纷兴起都更念头,因此建商第三种做法就是实施都更危老来取得容积奖励。
监察院「容积率」回力镖 打脸柯文哲840%
柯文哲曾说,京华城容积从560%到840%,其中30%是容积移转,需要以购买方式获得,至于容积奖励20%也不是随便给,都市发展委员会将进一步讨论。
不过,监察院今年1月就公告表示,柯市府当时以公益性与对价性为考量,无视京华城不是都市更新案件,与都市更新性质也不同,采都市更新建筑容积奖励办法所定的绿建筑、智慧建筑、耐震设计标章等奖励规定,甚至自创设「韧性城市贡献」、「智慧城市贡献」及「宜居城市贡献」等奖励项目,给予按第三种商业区的基准容积率基上限为560%,再外加最高20%的容积奖励,换算给予奖励的「容积楼地板面积」高达约5585坪。
监察院还提到,如果另外按照建筑执照实设总楼地板面积比例推算的免计容积部分,则可增加楼地板面积合计高达约10265坪,已抵触「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自治条例」,确定有重大违失。
沈庆京声明中也反呛,过去柯市府有官员索贿被拒,所以这位官员刻意交代删除,内政部公告「主要计划」保障的允建楼地板面积120284平方公尺(容积率678.91%)。
京华城「容积率之争」 今成弊案连环爆
回看京华城的历史,「陈水扁时期」1997年京华城捐地30%、2亿盖台北偶戏馆后,顺利取得建筑执照,再到「郝龙斌时期」坚守不放基准京华城容积率392%。
直至2016年1月北市府因遭监察院刘德勋纠正,将京华城容积率从392%回复至560%,而后京华城因经营不善欲售出。
至于这次引发风波的「柯文哲时期」,京华城2018年底公开招标求售,在2019年9月由威京集团旗下中石化透过鼎越开发以约372亿元标下,隔年3月京华城发函陈情容积率恢复560%,且重建案楼地板不得低于12028439平方公尺,7月柯市府同意恢复容积率560%、容积奖励照法规处理,再到2021年10月副市长彭振声代柯文哲盖章,京华城取得容积率840%。
不过,沈庆京认为,柯市府没有给京华城特权,是北市府不依法令行事,故意刁难京华城容积既有权益。
他解释,按照内政部公告的都市计划主要计划,建照核准京华城的基准容积率是678.91%,只要依法再买30%容积移转,总容积率就达882%,超过现在被误解的容积奖励20%,以及买容积移转30%之后的总容积840%。
遭批红灯硬闯 沈庆京呛是索贿被拒
其实,「『京华广场』的争议就在于原来的建筑京华城不具备都更危老条件,却能取得840%的容积上限。」而业界更有人认为,威京集团这次的违规作法,等同于「不具备身心障碍资格却硬要停身障车位」,柯文哲主导的北市府还发给身障停车证。
此外,也有不愿具名的估价师分析,多出的这500亿元并不是威京集团的净利润,还要扣除相关成本,包括当初「京华城」的拆除费、土方以及废弃物处理费;以及购买「京华广场」的容积代金,最后还有该案的实际营造费,由于这些金额属于内部支出,威京集团并未对外公布相关费用,因此成本无法估算。
沈庆京则表示,柯文哲一看就没有办法谈条件,更不可能送红包,反而是当时柯市府官员透过中间人索贿被拒,导致京华城申请容积不断遭到报复。
他还向大众真情告白,自己始终坚持诚信道义,更表示深刻体会只要卷入政治,任何冤屈都可能发生,但仍然鼓励年轻人努力付出,不要向索贿官员低头。
如今「京华城案」越演越烈、各说各话,让外界看得一头雾水,只能等待台北地检署以及廉政署调查厘清,期待真相早日水落石出。
延伸閱讀:京华城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