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应癌症治疗三箭,医界吁:肺癌早期筛检、精准诊断、早期治疗无缝接轨
完善早期肺癌防治拼图,领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
根据卫福部113年十大死因统计,肺癌已连续21年高居癌症死亡人数首位,占癌症死亡总人数1/5,且肺癌在发生人数、死亡率等,均为所有癌症之最。显见肺癌防治的成效,是「健康台湾」愿景能否实现的关键指标,更是领航达成2030年癌症标准化死亡率降低1/3政策目标的基石。
国际肯定前瞻政策布局,台湾肺癌筛检领先展现公卫典范
台湾凭借独步全球的远见积极推展肺癌防治政策,国健署自111年7月起,率先针对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烟者,导入公费LDCT肺癌筛检,成全球瞩目的标竿国家。114年起再扩大筛检对象,涵盖更多高风险族群,以提升筛检覆盖率。政策推行3年已累积逾21万人次接受筛检,找出2,506宗肺癌个案,其中早期比例突破8成,晚期比例下降7倍。过去肺癌诊断以晚期比例最高,如今这项成果已翻转过去肺癌初诊段已晚期的困境。随著早期肺癌病人比例持续攀升,癌症希望基金会今(13)日举办「健康台湾 全球领航──精准启动肺癌早筛早治新纪元」记者会,邀集国内顶尖肺癌防治权威齐聚,擘划早期肺癌防治下一阶段政策蓝图,超前部署早期肺癌治疗策略,并串联全台医学中心多位肺癌治疗专家,齐心响应肺癌早筛早治,目标以台湾防治成功经验为国际树立全新标竿。
近期世界卫生大会(World Health Assembly resolution)通过的「促进并优先整合肺部健康策略决议」,明确将肺癌纳入全球健康优先议题,并建议各国政府应将下列重点纳入政策推动优先事项:(1) 在国家层级统筹推动防治政策 (2) 提升空气品质标准与监测系统 (3) 加强职场环境肺部健康防护 (4) 推动全面整合性肺部健康计划,包含空气品质、烟害防制;制订临床治疗指引,强化早期侦测、诊断与治疗 (5) 全面提升药物可近性,确保病人获得有效治疗支持。目前台湾的肺癌政策正朝向上述第4点全面整合性肺部健康计划及第5点药物可近性的部分大步迈进,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国际抗癌联盟(UICC)执行长 Dr. Cary Adams日前访台时,盛赞台湾深耕多年的国家癌症防治计划(NCCP)、全国癌症登记系统及健保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癌症医疗照护网络,亦高度肯定政府推动肺癌筛检政策富有前瞻性,可有效提升早期发现率、降低死亡率,同时期许台湾未来持续加强早期癌症筛检,确保早期治疗的可近性,巩固台湾作为国际公卫典范的地位。卫福部邱泰源部长在会中表示,未来政府将持续深化跨部会整合与政策创新,强化早期肺癌侦测与提升早期治疗可近性,朝「健康台湾」愿景迈进。立法委员王正旭也提到,将坚守推动「早期发现、早期介入」的理念,积极争取更多资源投入肺癌防治,同步监督政策执行、完善相关法规,务求早期肺癌病人都能及早获得完善治疗支持。
LDCT筛检翻转肺癌诊断期别,基因检测助力接轨精准治疗
台湾有超过6成的肺癌病人无吸烟习惯,显示将非吸烟者、有家族史的高风险族群纳入LDCT筛检有其必要性。中央研究院杨泮池院士指出,对比LDCT筛检计划前后所找出的确诊个案,第4期病患从50% 降到7%;第1、2期病患从33% 增加到78%,肺癌诊断期别已显著翻转,研究也指筛检带来的转变预期可降低53% 肺癌死亡率。中央研究院陈建仁院士则表示,因应筛检普及,更多病人能早期发现肺癌,掌握关键治疗时机,然现阶段在筛检成果奠基之后,如何帮助病人顺利接轨精准诊断与早期治疗,成当前台湾肺癌防治的关键课题。台湾肺癌学会理事长、桃园长庚纪念医院院长杨政达补充,筛检率提升后,连带也增加影像判读及诊断量能负担,AI数位工具的导入可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度。此外,目前也有预测型AI可分析LDCT影像,预测受检者未来6年内罹癌风险,将来技术发展成熟将能有效辨识高风险族群,加强追踪与早期介入。
多项研究证实,有基因突变者复发、转移风险明显高于无基因突变者。在晚期肺癌,基因检测和精准治疗已被广泛重视,且纳入健保给付,台湾肺癌研究学会理事长、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癌医中心医院院长杨志新提醒早期肺癌病人,应及早进行基因检测,如EGFR、ALK基因检测、PD-L1表现评估,让医疗团队能根据肿瘤分子特性,量身订制最适切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标靶或免疫等辅助治疗。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外科部陈晋兴主任分析,台湾超过一半的肺腺癌病人带有EGFR基因突变,第1B至3期术后仍有45%-76%的复发机。因此,针对高复发风险的病患,更须积极追踪、有效的辅助治疗支持。呼吁政府前瞻性的将健保资源重心逐步转向早期肺癌,包含基因检测,并特别针对第2、3期,及第1B期具高复发风险(如EGFR基因突变) 的病人族群,优先规划完善的术后辅助治疗。我国113年肺癌标准化死亡率为每十万人21.2人,据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第1B-3A期病人接受术后标靶辅助治疗,五年可望降低10%肺癌死亡率,证明若强化早期肺癌辅助治疗健保资源,必将领航达成2030年癌症标准化死亡率降低1/3政策目标。
超前部署!将健保资源逐步前移,聚焦早期肺癌辅助治疗
第1期肺癌五年存活率达9成以上,第2期也超过6成,但第4期就骤降剩1成。癌症希望基金会董事、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胸腔外科主治医师陈志毅认为,欲提升肺癌防治成效须聚焦于早期,全面扩大早期筛检覆盖率、提升早期基因检测及早期治疗的可近性,确保病人确诊后能及时衔接有效治疗,进而改善预后并延长存活。而随著早期肺癌发现比例持续提升,也带动相应健保治疗需求成长。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理事长、义大癌治疗医院内科副院长黄明贤分析,晚期肺癌治疗在健保资源挹注下,已明显补齐趋于完善;但早期肺癌辅助治疗尚未与国际治疗指引充分接轨。建议政府扩大早期筛检的同时,应同步优化早期肺癌的健保资源配置,弥补确诊后衔接治疗的缺口。
针对早期肺癌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理事、高雄长庚医院内科部副部长王金洲指出,手术切除虽为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必须结合积极的辅助治疗策略和长期追踪,方能有效降低复发与转移风险,延长存活。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林口长庚医院血液肿瘤科系主任张文震也特别强调,呼应国家癌症治疗三箭策略,肺癌防治政策必须确保「早期筛检、精准诊断、早期治疗」三大环节无缝接轨。健保体系应尽早规划,及时关注并满足早期肺癌病人的治疗需求,让筛检、诊断、治疗衔接完善,补齐这块尚未完善的关键拼图,才是真正落实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发挥筛检投资的最大效益。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理事长、林口长庚医院肿瘤科教授级主治医师陈仁熙也建议,若能将健保资源重心前移至早期肺癌的诊断及治疗,不仅提升治愈率,让病人尽早回归正常生活、重返职场,更有助减少后续重症治疗、住院及长照等资源负担,促进健保及整体社会医疗资源的永续发展。除了现行健保、癌症新药暂时性支付专款外,政府也应积极推动多元化的支付机制,例如共同负担、第二层健保制度等,以提升早期肺癌治疗的可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