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福部统计,肺癌是台湾十大癌症中发生人数最多、晚期确诊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健保署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肺癌医疗费用超过新台币 243 亿元,也就是说肺癌目前是台湾的「四冠癌王」,对国人健康及公卫体系的威胁巨大。

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患者约 80-85%,其中ALK 突变阳性的 NSCLC 患者占约 3~7%, 好发于年轻、非吸烟者(近半数确诊时为 50 岁或以下)。昔日被定义为「低风险」族群,大多因此错过筛检良机,确诊时病情已届晚期。尤其呈现 ALK 突变个案比其他肺癌更容易发生脑转移,进一步危及病人存活率及生活品质,因此著实不容忽视。

针对 ALK突变的靶药物以酪胺酸激酶抑制剂(TKI)为大宗,自 2011 年第一代问世以来,至今已推出第三代,第四代 TKI 也正在开发中。第一代药物临床试验证实,在疾病无恶化存活期(PFS)和客观反应率(ORR)优于传统化疗药物。但难以穿过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的控制有限。

第二代比起第一代带来较长PFS,疗效比前一代更佳,对抗脑转移的能力亦更强。这使第二代药物逐渐成为晚期 ALK 阳性 NSCLC 一线治疗的标准选项。

2024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中发表的 3 期临床试验数据,与采用第一代药物的受试者相比,以第三代标靶药作为一线治疗的晚期 ALK 突变阳性患者PFS 表现为有史以来最佳,5 年无恶化存活率高达60%(第一代药物组别则只有8%)。第三代延缓现有脑转移恶化,以及预防或延迟新的脑转移发生。

目前第三代口服标靶药,台湾健保署在 2023年11月纳入一线治疗给付范围。但其副作用,以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尤其令人忧虑,这些副作用不仅会危及病人生活品质,严重者更致病人被迫中止治疗。第三代药物至今在整体存活期(OS)未有明确资料公布。

至于第二代标靶药,于 2024 年 12 月欧洲内科肿瘤学会亚洲年会中,公布试验以未接受过治疗的 ALK 阳性晚期 NSCLC 亚洲患者为对象,追踪 7 年或以上的结果显示,使用第二代药物的病人 7 年整体存活率达 56.0%,5 年整体存活率更高达 65.6%,两项数据均显著优于第一代(5 年为 56.2%;7 年为 49.6%)。尽管治疗持续时间较长,第二代药物安全性与第一代相当,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充分证明在延长存活期及用药安全方面的表现。

在现行健保给付制度下,患者可直接使用第三代口服标靶药作一线治疗,也可先采用第二代 TKI,待病情恶化或产生抗药性后,再接续第三代药物作二线治疗。三军总医院蔡镇良医师非常认同这种「先二后三」阶段式策略,这样提升治疗弹性,也有望延长治疗周期,让癌友有机会期待日后更多新药出现。

除了标靶药物的选择及疗效与生活品质的平衡之外,医疗团队角色更显得重要,除了提供药物疗效与副作用评估,也要帮助病人厘清资讯来源、消弭误解,并根据个人病程、基因特征与生活需求,尽可能给予针对性建议。近年来抗体药物复合体(ADC)、双特异性抗体(BiTE)等仍处研究阶段,副作用与长期疗效需观察,在尚未证实新疗法可充分取代现行标靶药的前提下,其用药对象、时机与适合性还是需要审慎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