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这一脚正式揭开了台湾社会厌老时代的来临,这是历史性的一脚,跟阿姆斯壮登陆月球异曲同工,只不过这一脚乃踩在月之阴暗面。

昨天很多人叫好,殊不知,这次会踹老人,下次就会踢小孩,届时你就不一定会叫好了。为什么?厌老与厌童,正在流行。

刚好昨天网路上有一则数万人按赞的贴文,说是七岁小孩在速食店跟一个大人说你好丑,结果大人附耳回呛说,我是二十年后的你,穿越时空回来云云。这则贴文是抄袭国外,但抄的人看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只以为是笑话,其实,这就是一则厌童贴文。

厌老与厌童的人,不晓得自己正在这么做,就好比才几年前,好多人在性别议题上也是不知自己在厌女或厌同。我就说,台湾的所谓进步价值,根本就是蒙来的,并非因为反思与自觉而推动社会进步。

证据:你看昨天,就有人说,那位被踹倒的老妇人是某某学术单位的「X发魔女」,经常来研讨会吃点心、乱发问!那四个字,正是厌老的用语,好像老人家就是会去你那什么烂单位胡闹一样。

试问,昨天那位老妇人,如果不说「原来是男的!」,而是说,「原来是X妖!」,大家有什么反应?
谁要叫好,还不一定呢!

所以说,昨天对那一脚叫好,或者跟著攻击那位老妇人的人,根本不晓得自己在干嘛。

厌老的言论在网路上比比皆是,形成大规模集体运动则是表现在「取消博爱座」倡议,此倡议没有完全成功,但执政者为了谄媚年轻人,就把博爱座改成了优先席,也把「老弱妇孺优先」几个字删掉了,改成只要有需要就能坐,如此一来,昨天那位年轻人当然就认为,优先席跟其他位置没什么不同,于是明明车上还有其他一般空位,就是一定要坐优先席,而看在老妇人眼里,以她对博爱座的长年认知来看,当然觉得难以忍受了,就好像看到有人乱丢烟蒂或随地吐痰一样。

昨天那些叫好的人啊,是不是下次你如果制止别人乱丢烟蒂或随地吐痰,人家也可以踹你一脚?

很有趣地,这样一个热议的新闻事件,有索赞的价值,于是好多网红网绿纷纷跳下来秀下限,跟著喊打喊杀了,完全没有想到此举违背了自己先前主张的价值与倡议。

刚好几个月前,网路上也有一波关于厌童的讨论,而在这方面,已有民调显示,三成多的人认为,「如果不会管教小孩就不要带出门」,以免干扰到别人,这样的反应就是一种厌童。

高铁不是开始施行「宁静车厢」吗?大家等著看,下次如果有小孩在高铁吵闹,劝导不听,然后爸妈对于劝导的人又出言不逊,会不会酿成踹小孩的事件吧。

网路上已有「带两个免票的小小孩却霸占捷运好几个座位」这样的贴文了,厌童的恨意已经在这个社会滋长,就等时间爆发出来。

市面上,是不是越来越多餐厅或商店,贴出禁止小孩进入的公告?跟你说,将会越来越多!

很有趣地,厌童,但不厌毛小孩。这就是台湾。

说什么生育率问题要如何又如何解决,厌童的集体情结就没人可以系统性地论述啊。

厌老与厌童不是只有台湾,而是进步社会都会发生,尤其是东亚,主要原因在于高龄化与少子化,然后社会转变太快,形成了世代之间价值观的差异,于是年轻人看不惯老人,然后不婚不生,没必要体会与同理带小孩的辛苦,当然就看不惯吵闹的小孩了。

日本的厌老说法是「老害」,但人家还不至于把老人家踹翻,台湾只需一个世代就达标了。

你看一些谄媚时代的艺人,会唱什么关于性别歧视的歌曲,但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厌老与厌童的氛围?就没有啊!可见创作的本质就是媚俗而已。

关于厌老与厌童,网路上有中国大陆记者的文章,因为这两个现象在大陆也越来越严重。我很意外,大陆的记者可以写出周延又深刻,关于厌老与厌童的评论,不是专栏作家而是记者,但台湾呢?以前可以,现在只能沦为狗仔与类狗仔了。

以前台湾也有充满社会学眼光的时事评论,但网路与社群媒体盛行以后,那些老派学者的长篇大论没人要看,于是劣币驱逐良币,只剩「好好好,踹得好」这一类下三滥贴文了。

其实昨天的事件就是博爱座制度没处理好的问题,但竟然没人讨论制度,就只是在那边拍手叫好,充分泄漏了台湾社会前现代化的本质。一些更重要的进步议题在台湾不进反退,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出处:医师沈政男脸书。本文经医师沈政男授权刊登,未经同意请勿拷贝转载】

火線話題 | 北捷阿嬷又出事

這篇報導屬於「 北捷阿嬷又出事 」主題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北捷让座纠纷妇人 通缉归案缴交1万5472元获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