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溃决 泥流淹村宛如废墟

花莲光复乡马太鞍溪堰塞湖溃决后,洪水挟带大量泥流冲入聚落,不仅淹没大平村、大马村与马太鞍部落,更造成数十户人家受困、家园毁损。民宅、道路、农田一夕之间全被泥沙覆盖,灾后景象宛如废墟,灾民损失惨重。

志工们协助灾后清理时,发现一户人家门前被丢弃的大量书籍,堆得像小山一样,全数泡烂无法再用。许多人直呼难以置信,在光复这样的乡下地方,竟会有如此庞大的藏书量出现在民宅里,画面震撼又令人心疼。

赫恪的藏书堆叠成小山丘。读者提供
赫恪的藏书堆叠成小山丘。读者提供

万册珍藏毁于泥水 绝版诗集令网心痛

家屋周围堆满被泥水浸泡的书籍,画面被分享到网路上,许多人一眼望去直呼难以置信,宛如一座小型图书馆被毁去。网友心痛表示,「爱书的人看不得这种画面,心在淌血」,更有人感叹「这些书早已绝版,全部都没了」,其中包括杨牧、周梦蝶等诗集,以及洪范出版的多部经典人文书。能在花莲这样的偏乡小村落见到如此庞大而珍贵的藏书,如今毁于泥流,让人更加惋惜。

外界忍不住好奇,在光复这样的乡下,屋主究竟是什么人,竟能珍藏数以万计、包含大量绝版诗集与古籍的书?随著消息曝光,答案逐渐浮出水面——他正是本名林明华的作家「赫恪」,长年定居花莲光复乡,笔耕不辍,以记录蔗工与移民村为主题出版多部著作,被誉为地方文史守护者。他的住处原本就像小型图书馆,收藏书籍数以万计,如今却在泥流中毁去,让人倍感惋惜。

赫恪的书房遭洪水侵袭。读者提供
赫恪的书房遭洪水侵袭。读者提供

文史长跑者 赫恪半世纪笔耕守护地方

赫恪早年曾在公共电视、广电基金与华视等单位任职,累积了节目企画与编导经验。搬到花莲光复乡后,他将重心转向社区文化推广,参与嘎啷啷社区剧团的策画与导演工作,并创立大和文史工作室,致力于记录地方历史。他的创作横跨影像、剧本到小说,作品内容多元而丰富。

他的代表作被称为「蔗工三书」——《大和志‧一个村落的诞生》、《甘蔗的名字》与《一街村》,跨越村志、非虚构、小说三种形式,完整勾勒蔗工村落的百年兴衰。近年出版的《戴面纱的脸书》、《嘎啷啷书简》,则将私人抒情与在地故事交织,展现跨文体的「混声」特色。

除了写作,赫恪也深度参与社区,曾策画嘎啷啷剧团、成立大和文史工作室,带领村民演戏、举办画展与舞狮活动,甚至推广擂茶、米粉等庶民饮食文化。他常自称只是「为土地写故事的人」,但在学界眼中,他已是花东纵谷的「长跑者」,用文字为地方留下不可取代的集体记忆。

作家赫恪半生守护花莲村落记忆,万册藏书与相簿都在洪水中尽毁。读者提供
作家赫恪半生守护花莲村落记忆,万册藏书与相簿都在洪水中尽毁。读者提供

田野垂直传承 志工齐心铲泥盼光复重生

赫恪的好友、清华大学台文所教授刘柳书琴说,最感谢的是他把多年田野经验「垂直传承」给她,带她重走纪录片与创作的现场,衔接过去尘封的记忆,让母亲出生地的历史得以完成调查。她形容,赫恪是文坛的「长跑者」,即使藏书付诸泥流,仍以创作守住土地的记忆。

泥流虽冲毁书屋,但来自四方的援手随即涌入。太巴塱青年号召台大同学与各地志工,联同国军、布农与太鲁阁族人,以及台中自主团,组成逾百人的队伍投入铲泥清理。文化界友人也带著急缺的工具赶来,陪伴赫恪日夜奋战。赫格与亲友们感谢这些素昧平生却义无反顾的人们,「在满目疮痍中,看见他们弯腰铲土、肩扛重物,才觉得希望还在。」盼望随著众人携手,光复终能在泥泞中重生。

 

国军弟兄协力把赫恪毁损的书桌移出家屋。读者提供
国军弟兄协力把赫恪毁损的书桌移出家屋。读者提供

火線話題 | 捐款救花莲

這篇報導屬於「 捐款救花莲 」主題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蓝党团将提「花莲堰塞湖溃决灾后重建条例」草案 傅崐萁:盼所有政治口水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