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登嵙老师表示,小雪饮食要少燥热多滋阴,冬补非人人适合。小雪时节应遵循「秋冬养阴」原则,避免摄取太燥热或太生冷的食物,宜选择能滋阴、补肾、温和润燥的食材。脸红、血热或血液浓稠者不宜进补,凉性蔬菜如萝卜、白菜也建议煮熟食用。
此外,冬季适量摄取酸味水果(如苹果、橘子)、百合、莲子、淮山等,有助软化血管、提升免疫力。长者也应减少油腻食物,改以蛋、豆腐、海鲜等优质蛋白补身。
天气转冷,心血管负担增加,衣物保暖不可少。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最易受风寒影响,建议外出务必配戴帽子,避免冷风引发头痛、血压波动或抵抗力下降。冬季多数人倾向紧闭门窗保暖,但医师提醒,室内若长时间不通风,二氧化碳浓度恐在 3 小时内上升 3 倍,尘埃与细菌量也会同步增加,容易诱发呼吸道不适。建议保持适度换气,并留意室内湿度,避免过于干燥造成咳嗽或皮肤敏感。
小雪后应顺应节气「养藏」原则,减少熬夜、增加睡眠时数。长者或固定晨运者不宜太早外出,应待日出后、阳气升起时再活动,以降低心血管负担,提高运动安全性。冬季为「阴盛阳衰」时节,多晒太阳可补足阳气、改善血液循环,并舒缓冬季常见的情绪低落。专家建议持续进行户外活动,但因室内外温差大,外出前应充分暖身,才能有效提升免疫力并降低感冒风险。
小雪后日照缩短、夜晚变长,民众较易出现情绪低落或冬季抑郁倾向。医师提醒,多从事户外活动、接触阳光、听音乐或参与社交活动,有助提升心情与精神状态,避免长时间宅在家导致情绪恶化。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茄子煮了变黑!国宴主厨教1招过年必学 「神级紫亮茄」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