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气象站」粉专指出,今年太平洋高压实在是太过强势,根据气候模式最新模拟显示,从台湾附近地区平均大气气温逐日距平预测图来看,自24至7月6日期间,太平洋高压轴线明显西伸,整体温度偏暖,各时段气温均略高于气候平均值在摄氏0.8至1.4度之间,而且各地每日的高温炎热,似乎还没看到尽头,预告还会继续「热下去」。

卫福部卫教资料指出,人体正常的体温约在36℃至37℃,主要依靠脑干中的下视丘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维持人体温度的恒定,算是身体中的「中央空调」,体温调节中枢透过四大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经由皮肤、毛细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决定如何进行温度恒定调节。

比如说,当天气热的时候,我们会流汗,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到因环境造成而变热的血液,除了使血管舒张让血流速度变大使其可以快速传递到皮肤,同时也发出讯息告知皮肤汗腺和毛细孔,让体内的水分及热能借由毛细孔蒸发出体外(水蒸发属于吸热反应),激烈运动时,每个小时的流汗量甚至能高达1~2公升,且呼吸频率增加(会有喘的感觉),达到体内降温的散热效果,天气冷的时候则反之。

当外界环境的温度比体内温度高时,身体藉传导及辐射散热的效果变差,此时主要靠流汗蒸发及对流散热,湿度高低也会影响汗水蒸发的速度,尤其,台湾属于平均相对湿度高的国家,就好比说民众于台湾夏季出外游玩时总会感觉闷热,其中「热」来自温度对于人体的感受,而「闷」则是湿度带给人们的感受。

 

常见的热伤害包含热痉挛、热昏厥、热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为最需要小心的症状,严重程度虽然与环境温度相关,但严重程度与患者年纪及既有疾病亦有相关性。

热伤害会出现的症状:

1.热痉挛:是因在高湿热环境下长时间活动时因流汗过多或在休息时补充过多开水而非电解质溶液(运动饮料),促使体液丧失和电解质流失,体内的钠、钾离子浓度相对偏低,形成电解质不平衡的状态,导致身体不自主骨骼肌收缩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续1到3分钟,容易发生于大腿、小腿与手臂。如果痉挛剧烈,甚至会影响腹壁肌肉,应尽快治疗。

2.热晕厥:常见在炎热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如军队中的训练、学校的朝会),由于皮肤血管扩张帮助散热,血液会在体内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顺的血液,跑到皮肤等周边血管和四肢,导致脑部血流暂时不足,发生暂时性晕厥,与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体温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时进行相关处置,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中暑。

3.热衰竭:虽说「衰竭」二字容易给人带来严重的感觉,但其实主因是因为流汗过多,未适时补充水分或电解质而导致的血液循环衰竭,常出现大量出汗、疲倦、身体全身无力、头晕、头痛、说话喘、血压降低、脸色苍白等症状,患者的核心体温会上升,但很少会达到40°C,严重时可能会失去知觉,变成中暑。

4.中暑:为4种症状中最严重的,大多是因为热衰竭时未及时发现,中暑分成两种类型,分别为传统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劳动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传统性中暑多指缺乏对于环境气温湿度改变的适应力,多发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劳动型中暑的患者则多发生在高温高热环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国军、劳工、农夫与运动员。皮肤因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失常而无法散热而呈干烫潮红状态,患者此时会出现意识不清且体温超过40°C(肛温40°C、耳温39.5°C、腋温39°C),最后造成中枢神经异常,若不尽速处理可能会引发休克、心脏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机率约为30%-80%。

民众可自行自我检测7大危险指标,若多数症状都与途中的状况符合,代表有可能就是中暑了,请立即停下所有正在进行的活动,并求救附近的店家、民众或是打119,千万不要自己硬撑,以免错过急救黄金时间。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中华队夺冠「全台餐饮优惠」一次看!小笼包、拉面、港点皆买1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