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AST 报导,日本近年流行的「应援」,已经不只是在年轻人之间蔓延,也悄悄扩散到高龄族群。所谓「应援」,就是全面支持自己最喜欢、最支持的对象(偶像、角色、艺人等),透过买专辑周边、看演唱会、线上应援、集资支持等方式来「应援本命」。

这样的应援,能成为活下去的动力,但若金额越滚越大,就容易让家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浮上台面。当事人过世后,若被家人发现,也可能让留下来的人陷入困惑。

住在东京都内的佐藤真理子(化名,50多岁),就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她回忆说:「从壁橱深处翻出好多同一个偶像的 DVD,还有粉丝俱乐部限定周边。我完全不知道,原来妈妈是这么投入的粉丝。」

母亲美智子(化名,逝世时 70 多岁)在丈夫先走一步后,一个人生活已经超过 10 年。

她平常和邻居来往不多,女儿真理子也因为工作忙碌,回娘家的次数愈来愈少。在家人对话逐渐变少的情况下,大约在 70 岁过后,有一天她被电视上看到的男性偶像团体深深吸引,加入粉丝俱乐部、亲自去看演唱会,还透过社群媒体和同世代的粉丝成了好友,为偶像应援就此成为生活重心。

随著遗物整理逐步推进,真理子在确认母亲的存折时,碰上更大的冲击——与应援相关的支出,在数年间累积竟高达约 300 万日圆(约 75 万元台币)。不只是旅费与周边商品费用,还可以看到多笔转帐,是用来参与支持偶像活动的募资(群众集资)方案。

「或许这是母亲身为独居老人,想让自己积极活下去的一种方式吧。但身为家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看待这些支出。」真理子说。她和弟弟也因此出现不同看法。弟弟认为「那是妈妈的自由」,替母亲辩护;但真理子忍不住提高音量说:「可是她是靠缩减生活费,才挤出这些钱的耶。」

不久之后,真理子从母亲生前认识的粉丝同伴口中得知,母亲曾说过「如果自己走了,希望能把一部分钱捐给应援团体,当作活动支援」。然而,母亲并没有留下遗嘱,最后留下来的资产,仍是依规定作为遗产分配。真理子苦笑说:「对母亲来说,那的确是她的生存意义吧。但对留下来的我们来说,要整理这份心情,非常不容易。」

报导指出,即使进入高龄,能有让心情激动的对象、能和伙伴建立连结,确实会成为活下去的动力。只是,对家人而言,这份「热爱」有时也伴随著难以理解与难以整理的部分。「应援」如今正跨越世代,逐渐成为一面映照「怎么过生活」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