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半奖金授予莫克尔(Joel Mokyr),因其「揭示持续经济成长所需的技术进步条件」。

另一半奖金由阿吉翁(Philippe Aghion)与霍伊特(Peter Howitt)共享,因其「提出以『创造性破坏』为基础的持续成长理论」。

诺贝尔官网解释三位得主揭示了科技如何推动持续经济成长。

过去两个世纪以来,世界首次经历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让无数人脱离贫困,奠定了今日的繁荣基础。三位得主阐明,创新如何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科技以飞快速度进步,新产品与生产方式不断取代旧的,形成永无止境的循环。这正是持续经济成长的基础,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准、更好的健康与生活品质。

但人类历史上,大多时期其实是停滞的。尽管偶有重大的发现改善了生活与收入,但成长最终仍会停滞。

莫克尔透过历史研究揭示了为何「持续成长」能成为新常态。他指出,若要让创新能自我延续,不仅要知道「这东西有效」,还必须理解「为什么它有效」——这种科学解释在工业革命前往往缺乏,因此难以累积知识与技术。此外,他也强调社会必须对新思想保持开放,愿意接受改变。

阿吉翁与霍伊特则研究了持续成长背后的机制。他们于1992年提出数学模型,阐述所谓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当一项更好的新产品进入市场,旧产品与其企业将被淘汰。创新因此既具「创造性」,也具有「破坏性」。

三位学者共同揭示,创造性破坏虽推动进步,但同时也引发冲突——若无法妥善处理,既得利益者可能阻碍创新。

瑞典皇家科学院经济学奖评审主席哈斯勒(John Hassler)表示:「三位得主的研究告诉我们,经济成长并非理所当然。我们必须维持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否则人类将再度陷入停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川普扬言加征100%关税 中国:美方没有反躬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