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先说明:影响汇率因素众多,汇价是外汇市场供需的结果,不是单一商品价格可衡量;金融自由化后,跨境资本流动才是真正推动新台币升贬的关键因素。

央行指出,《经济学人》过去已坦承大麦克指数有缺陷。该杂志在2003年即承认指数并不适合用来评估汇率是否高估或低估,2006年也公开表示大麦克指数多年间已遭各界滥用。央行强调,若改以其他单一商品衡量,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

央行举例,野村控股2016年以 iPhone 售价推算「iPhone 指数」,显示在比较的23种通货中,美元才是遭低估最严重者,结果与大麦克指数截然不同。若以最新 iPhone 售价换算,新台币对美元汇率甚至「高估」17.1%,与大麦克指数推算的「低估55%」完全相反。

央行进一步说明,目前外汇市场供需主要来自金融交易,与商品贸易并非同一层次。以台湾为例,2024年外资与本国资金进出规模是商品贸易金额的19.3倍,购买力平价(PPP)等一篮子商品指标已无法反映均衡汇率,更不可能以单一商品推论汇价是否高估或低估。

央行再强调,由于大麦克指数本身不适合作为汇率合理价位的依据,因此该报导所称「新台币被低估导致台湾经济金融出现负面效应」的论点并不成立。过去外界也曾提出类似说法,央行均已在多份新闻稿及记者会资料中一一说明。

央行表示,虽然今年以来台湾对美国商品贸易顺差扩大,但在本行与美国财政部多次就总体经济与汇率议题沟通时,对方从未要求新台币升值,说明外界揣测并无根据。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AI伺服器需求2026续旺!台厂3雄接单成大赢家 华为AI晶片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