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到永续经营:让餐饮不只活下去,更走得长远

林泉回忆,「我一开始真的只是做我相信的事而已。」创业初期并没有要做一个集团的企图,甚至没想过开第二家店。那时的他,只想透过餐厅传递一种饮食价值——理解食材、尊重产地、让料理回应土地。这套信念不是口号,而是从国外厨房的专业训练一路延续而来。

他坦言,自己只是「在台湾,用料理去讲台湾的故事」。也因为起点单纯,当公司开始扩张时,「不忘初心」成为他最坚持的原则。「我最怕的不是没扩张,而是扩张之后变得跟原本完全不一样。」

谈到MUME的成长,林泉表示,「永续」是贯穿十年的核心,但意涵早已从食材延伸到人。「永续到最后,其实是能不能活得更好。」过去的「永续」强调季节性与在地化,如今则关乎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员工能否留下来、价值观能否被传承。「我们不想只谈菜单上的永续,而是整个组织要有永续逻辑。」

为了让理念落地,MUME参与台北市政府推动的《永续台北好企机》辅导计划,协助中小企业导入ESG管理思维,由专业团队提供企业诊断与流程建议。林泉形容,这段经验像「一面镜子」,让团队第一次从外部角度检视文化与制度盲点,从招聘、训练到升迁的每一环都重新被讨论。

他说,「我们原本没有太多制度可言,很多事是凭经验、凭默契。」透过辅导团队协助,MUME开始建立「可传承的组织架构」,学会以数据与流程检视成效。林泉强调,这不只是提升效率,更让我们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公司。对中小型餐饮品牌而言,这样的辅导是一种转型契机,不是要变大,而是要变稳。

MUME永续菜色-鬼头刀。MUME提供
MUME永续菜色-鬼头刀。MUME提供

人才是餐饮的根本:留才与培才才是真正的永续

林泉认为,台湾餐饮产业最大的挑战,不只是市场竞争,而是「人」。

「我们是以人为本的行业,员工是最重要的资产。」他说,许多餐厅面临人力流动快、培训不易、缺乏长期职涯规划的困境,而这些问题若不解决,所谓的永续只是空谈。

他坦言,这几年常被拿来与科技业比较,林泉笑著说:「我们当然抢不过啊!」但他随即补充,餐饮业的价值在于人与文化,不在于产线效率,永续经营的关键并不是比谁薪水高,而是要让员工「感觉自己在成长、有被尊重、有归属感」,这才是长远的竞争力。

林泉强调,餐饮业的薪水其实不低,只是社会的认知仍停留在「劳动密集」或「打工性质」。餐饮业虽然高强度、工时长,但顶尖餐厅对专业的要求极高,无论是料理技术、服务细节或营运管理,早已不是临时工能胜任的产业,「这不是低薪产业,而是缺乏长期规划与尊重的产业。」

林泉认为,这样的制度不仅能帮助企业留才,也能提升社会对餐饮工作的认同感,当大家看到这是一份能成长、能被尊重的职业,自然就不会觉得这行业低薪或没前途,让人才看到未来,永续的餐饮产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MUME创办人暨MMHG执行长Richie Lin(林泉)。MUME提供
MUME创办人暨MMHG执行长Richie Lin(林泉)。MUME提供

我一个人做不来,所以要集团化:从主厨到经营者,让价值能活下去

疫情期间,是MUME的转折点。林泉坦言,当时品牌旗下已有多家餐厅,他突然意识到,如果所有事情都要亲自盯,公司不可能再成长。「我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组织要能授权,让责任能下放,而不是全部卡在几个人身上。」

于是,他开始建立财务、人资、行销与后勤团队,让企业有结构、有承接力,正式迈向「集团化」。林泉强调,这不是追求规模或展店数量,而是一种生存策略。「我一个人做不来」,这句话背后其实是诚实的体悟:从主厨变成经营者,他学会放手,让更多人一起成长,让理念能在制度中延续。

林泉表示,「我最怕的不是公司没扩张,而是扩张之后变得跟原本完全不一样」,这几年最重要的功课,是在成长与初衷之间找到平衡。展望未来,他不谈营收,也不画蓝图,「我们常讲的一句话是:机会无限,资源有限。」

林泉认为,台湾餐饮市场潜力巨大,从人才制度到城市空间都有无限想像,但现实是人、钱、时间都有限,真正的挑战,不是追逐所有机会,而是学会取舍,把能量用在最有意义的地方。

他强调,对MUME来说,扩张不是为了数字,而是为了让价值能活下去。「我们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员工是最重要的资产。永续,最后还是回到人。」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2027报税减税有感!双薪家庭最高可省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