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荣笑称,自己是「全世界最老的创业家」,回忆早年创业时「找钱也找不到、只能扣员工薪水」的艰困过程。他指出,1980年代宏碁与台积电分别引领了电脑与半导体产业的典范转移。1991年,《哈佛商业评论》即提出「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没有电脑厂的电脑公司)」与「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y(没有晶圆厂的半导体公司)」的商业模式,代表制造与研发分离的垂直分工思维正式成形。
他指出,当时的主流仍是Intel与日本的垂直整合模式,但随著新典范出现,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逐渐式微,Intel也失去优势。反观台湾,因文化与结构具弹性,正好迎上了这波典范转移的浪潮,并在制造与分工中找到立足点。
施振荣回顾,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线」是对垂直分工的诠释,核心在于思考「Where is the profit?哪里有附加价值?」他指出,装配与纯制造并无高附加价值,美国将制造外移,反而促成了知识与创新价值链的崛起。
他以宏碁为例,当年主张制造应该主动外移,让企业专注在创新与品牌,曾在全球设有46个制造基地,将电脑制造视为「像卖当劳一样」的量产事业,以规模经济推动市占率提升。他强调,「Go big or go home」与「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精神,是台湾企业能在价值链中占上风的核心。
谈到退休后的再创业动力,施振荣表示,建构平台经济是当今大趋势。他指出,欧洲虽重视气候变迁与永续技术,但缺乏商品化能力,因此与台湾合作形成互补。
施振荣认为,相对于美国主导的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台湾可从边缘运算(Edge Computing)与垂直应用切入,成为AI生态中的赢家,台湾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与灵活的中小企业文化,百工百业都能形成微型创新单元,Team Taiwan 就是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
施振荣强调,从宏碁全球制造布局到今日AI时代的应用创新,台湾一再证明自身在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优势。他认为,未来十年,台湾应聚焦在应用导向的AI与平台型创新,发挥灵活协作文化与技术整合能力,让「微笑曲线」精神持续驱动台湾成为下一波产业转型的赢家。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