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云指出,全球企业正加速投入自然碳汇布局,今年3月微软宣布在印度推动30年造林计划,预计移除300万吨二氧化碳,并购买其中150万吨碳移除额度;亚马逊、苹果及多家台湾企业亦相继投入,显示以自然为本的新植造林、森林复育与碳权交易,已成为企业追求环境永续与长期竞争力的核心策略。

胡惠云说,明年起企业缴纳碳费时可使用碳权抵减部分费用。依碳费收费办法,排碳大户可申请以国内减量额度抵扣碳排量,上限为10%。若使用自愿减量或抵换专案额度,可按1.2倍扣除;早期取得的先期专案额度则仅能以0.3倍计算,且限碳费开征前三年使用。

然而,目前国内本土自愿减量额度(碳权)仍相当有限。以元杉森林在台东池上71.97公顷平地造林为例,总种树量约13万棵,是全台首宗大规模自然碳汇新植造林专案。预估20年可吸收约21,600吨二氧化碳当量,并生产约4万立方公尺国产木材,为企业提供可申报的自愿减量额度(碳权)。

胡惠云指出,台湾每年碳排放超过2亿公吨,但自然碳汇吸收量仅约2000公吨,缺口高达九成。要实现2050净零碳排目标,目前只是起跑点。「自然型碳移除」与「技术型碳移除」只是起跑前的场地整备,未来仍需长期投入。

他也比喻,自然型碳移除如同人类「永续调养生息的处方笺」,而技术型碳移除则像「短期特效药」。元杉森林致力于推动以自然为本的造林复育与碳权交易,并透过生物多样性及生物信用额度,达成生态平衡与永续正成长。他呼吁企业加入《创森大联盟》,以技术与资金共同实现自然解方,让永续从环境愿景走向实践。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猪肉摊商看过来!经部曝补助3万元申请方式、时间1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