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莱特科技总经理苏正宇指出,CPO(共同封装光学)与异质整合的落地不可能靠单一企业完成,必须整合设计、制程、封装环节,才能推动矽光子商用化。恩莱特正致力打造整合平台,携手台湾产业伙伴加速落地应用。论坛涵盖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生态链,展现产业界正积极因应「光进铜退」的世代转换。

恩莱特科技总经理苏正宇。主办单位提供
恩莱特科技总经理苏正宇。主办单位提供
鸿海研究院半导体研究所洪瑜亨博士。主办单位提供
鸿海研究院半导体研究所洪瑜亨博士。主办单位提供

鸿海洪瑜亨:光进铜退2条路线发展,CPO成AI资料中心核心基础

鸿海研究院半导体研究所洪瑜亨博士分析,AI训练与推理带动频宽需求急遽攀升,如今资料中心超过七成时间耗在资料搬运等待,当每通道速率突破200G门槛后,铜线在损耗、功耗与模组体积上全面受限,迫使光学功能必须贴近运算晶片。

洪瑜亨说明,市场路线将分化为LPO(线性驱动可插拔光学)与CPO两大技术路径,其中,CPO将光引擎与ASIC于先进封装中紧密整合,不仅缩短电讯号距离并降低能耗,更被视为新世代AI资料中心的关键基础。

洪瑜亨补充,AI资料中心互连效能须兼顾带宽密度、能耗效率与传输距离。由于交换器几乎每两年带宽倍增,但单通道速率通常需三至四年才翻倍,形成落差并推动CPO与Optical I/O架构加速发展。虽然CPO解决了传统QSFP+模组体积与讯号失真的问题,但高度整合也带来板翘曲与热管理挑战,未来将朝更积体化的Optical I/O演进。

之光半导体技术长陈升祐博士。主办单位提供
之光半导体技术长陈升祐博士。主办单位提供

之光陈升祐:封闭vs开放,NVIDIA与Broadcom竞争加剧

之光半导体技术长陈升祐博士指出,目前CPO、LPO、OIO与MicroLED等技术路线并行,国际大厂如辉达(NVIDIA)、博通(Broadcom)、Marvell及新创公司均积极投入光电整合。未来关键在于设计生态系成熟度与跨领域合作,半导体与光电厂商将借由AI浪潮捕捉庞大商机。

他表示,矽光子产业正形成「封闭与开放」两大系统。以NVIDIA、台积电为代表的属于封闭路线;Broadcom则是开放派的重要推手。若封闭系统推进速度快,反而会带动开放派的需求。未来供应链角色分工将更清晰,联亚、波若威等台厂将在磊晶、测试与模组光学元件端迎来新机会,有望摆脱过去低迷情况。

在技术竞争上,NVIDIA大力投入MRM(Micro-Ring Modulator),仰赖台积电制程控制优势,使波导线宽度变化小于2奈米;Broadcom则采用MZI(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结构成熟稳定但体积大、功耗高。这场封闭vs开放、MRM vs MZI对决,正深刻影响未来标准与市场发展速度。 

 

Tower Semiconductor台湾及东南亚FAE总监蔡松岳。主办单位提供
Tower Semiconductor台湾及东南亚FAE总监蔡松岳。主办单位提供
矽光子设计与制程整合加速落地,推动一站式解决方案
Wave Photonics执行长James Lee博士。主办单位提供
Wave Photonics执行长James Lee博士。主办单位提供

洪瑜亨强调,SOI(矽绝缘层上覆矽)受惠成熟CMOS制程,有助于高密度整合。鸿海研究团队也已展开光调变器、光学神经网路与自由空间光通讯等实验合作。之光则透过PIC Studio矽光子设计自动化平台,已获Tower与SilTerra采用,可缩短设计周期并提升可靠性。

Tower Semiconductor台湾及东南亚FAE总监蔡松岳,以晶圆制造角度剖析量产可行性,并强调结合EDA工具PIC Studio与Tower制程,可形成完整设计平台。Wave Photonics执行长James Lee博士则展示如何透过PDKs(制程设计套件)加速开发流程,并宣布正式支持PIC Studio于先进矽光子PDK系统中应用。

恩莱特科技则凭借EDA实力,串联设计工具、制程与封装伙伴,推动「设计到量产」一站式解决方案。此次论坛不仅凸显台湾在矽光子研发的能量,更展现恩莱特推动商用落地的决心。展望未来,恩莱特将持续与国际与在地合作伙伴协力,协助客户加速AI时代设计导入,打造高速运算与资料中心的关键引擎。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积电大涨25元「刷1225元新高」 台股开盘劲扬近3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