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报告聚焦企业三大招募人才痛点:第一,AI应用与新兴技术职位持续扩张,人才供需落差扩大;第二,不同职务薪资水准差异导致招募竞争激烈,留才难度提升;第三,企业技术需求型态转变,更重视具产品化经验、国际适应力与整合能力的人才。

工研院副总暨协理苏孟宗表示,AI驱动供应链再重组,企业对人才期待早已不再是单点技术,而是系统性能力与多元视野,报告结合产业研究与职场观察,为打造具前瞻性与韧性的台湾人才生态系提供实证基础。

报告书也描绘出台湾半导体理想人才的三大样貌:核心职能上具备诚信、问题解决能力;关键素质包括「主动积极」、「跨域整合」与「国际移动力」;性格特质方面则以抗压性与主见性为重,适应高压快变的工作环境。

104人力银行人资长钟文雄指出,进入后摩尔时代,工程师不能再只会单一技能,还要懂AI、能跨域、会全球协作,这将决定企业能否在转型潮中突围。

从工研院产科国际所数据观察,台湾IC产值自2010年1.8兆元成长至2024年5.3兆元,成长近三倍,却与同期间出生率下滑20%形成强烈对比,显示人才资源的紧缩压力。林昭宪坦言,虽然不能改变出生率,产业也不可能完全仰赖本土人才,因此全球化布局势在必行,包括台积电在内的企业已积极展开海外招募与布局。

在AI推动下,台湾晶圆代工占全球AI晶片产能高达83%,其中7奈米以下先进制程超过58%来自台湾厂商。台湾于IC制造、封装测试领域全球领先,2024年市占率分别为晶圆代工68%、封测49%,整体IC产值达1656亿美元,占全球20.3%。林昭宪指出,这是护国神山实力的体现,但也暴露出台湾在关键设备、材料与耗材仍存补强空间,需深化与国际分工合作。

针对人才断层问题,林昭宪强调「文科生也能做半导体」,并说明台湾已有由劳动部与大学合作的非本科生训练计划,设计240小时课程,内容涵盖半导体制程、光电实务与电路设计,培训后90天就业率达5成、180天后达75%,证明跨领域转型具可行性。

林昭宪表示,本次报告书整合工研院对产业趋势的深度洞察与104的人力大数据优势,为「产、官、学、研、金、创」各界提供具行动力的策略依据和方向。随著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加剧,台湾唯有深化人才密度、强化组织弹性、提升国际竞争力,方能在下一轮全球半导体重组中稳居关键枢纽.打造具韧性与创新力的科技岛链。

报告书也提出多项具体建议,包括:加速前后段制程整合型人才布局、强化供应链协同,以及因应应用驱动设计的新趋势,企业须同步调整人才培育与引才策略。

报告书则是建议,设立「跨国轮调制度」拓展国际视野、导入「AI 应用导向设计团队」强化产品落地、推动「双轨职涯制度」提升技术人才留任意愿;并透过导师制度、跨部门专案与产学合作课程.深化实务训练与关键技术养成,强化组织的弹性与韧性。

针对产业当前与未来挑战,报告提出多项具体建议,包括:加速前后段制程整合型人才布局、强化供应链协同,以及因应应用驱动设计的新趋势,企业须同步调整人才培育与引才策略。建议措施如:设立「跨国轮调制度」拓展国际视野、导入「AI 应用导向设计团队」强化产品落地、推动「双轨职涯制度」提升技术人才留任意愿;并透过导师制度、跨部门专案与产学合作课程.深化实务训练与关键技术养成,强化组织的弹性与韧性。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半导体232调查两周公布结果!台积电赴美设厂是否助谈判 专家这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