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次长伍胜园表示,不管是高铁、台铁或捷运,铁道已是国人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过往铁道关键技术多掌握在国外厂商。为此,交通部积极落实铁道国产化政策,2021年推动铁道产业发展补助计划,辅导10余家学研机构及企业,逐步建立车门、集电弓、转向架、转辙器、计轴器及轻轨号志等六大关键次系统的自主技术,希望达成8项系统都能由国内自行生产的目标。

当国内铁道系统需修改或是做延伸线时,除了较不会受制于国外厂商,更可有效降低维修保养成本,对国内厂商来说,透过技术验证取得实绩后,未来还有机会争取海外市场,抢攻新商机。期盼透过本次论坛,让产官学研专家们能互相交流对谈,共同携手打造国产化铁道供应链。

工研院副院长胡竹生表示,面对铁道产业需求,工研院从跨领域合作、前瞻智慧侦测系统开发、国际市场接轨等三大面向协助铁道产业发展,首先在跨领域合作上,工研院与产官学研紧密合作,开发国产化设备,如工研院、铁道公司、机车业者跨域合作开发「电动双向轨道巡检自动检查模组」,导入可替换国产电池,让巡检载具电池轻方便替换,更结合量测技术,自动化检测出铁道缺陷状况;其次,透过前瞻智慧侦测系统开发,进行预防性维护,如工研院研发的「异物侦测入侵系统」,以AI影像分析能快速辨识预警任何入侵铁道的障碍物,确保列车行驶安全;最后在国际市场接轨上,工研院除技术协助,也规划透过策略联盟、技术移转与实绩合作等模式,逐步将国内技术能量推向国际市场。本次论坛邀请专家们分享许多国产化技术与政策方向,希望能借此激荡出更多创新思维与合作契机,一同开启台湾铁道的新里程。

本次论坛邀请交通部铁道局局长杨正君、工研院机械与机电系统研究所组长陈星壁、台湾德国莱因公司轨道运输事业部总经理詹家维分别以「台湾铁道产业及智慧化发展策略与成果」、「铁道产业国产化成果分享」及「国际铁道标准与国产化接轨」进行专题演讲。并邀请产官学研专家进行对谈交流。

 

交通部铁道局局长杨正君于演讲中表示,国产化及智慧化为铁道产业发展重点,铁道局自2021年起推动研发补助,借由整合国内学研机构的研究能量与产业界的实务经验,提升铁道次系统的自主技术能力,并将研发成果应用在国内建设,目前转辙器、车门及集电弓已列为汐东捷运国产化约定项目;另今年起并将投入5年4.5亿元,补助国内铁路与捷运机构规划智慧铁道及建置云平台,借此推动铁道数位转型,提升行车安全、服务品质及营运维修应变效能,并可带动未来铁道技术开发及应用创新,建构产业供应链。

工研院机械与机电系统研究所组长陈星壁则分享许多工研院携手产业开发的铁道技术。如开发台湾首套用于轻轨的「双扇外开电动滑塞式车门系统」,该系统不但符合国际安全规范标准,并已于淡海轻轨通过实车检测;工研院与高铁公司合作,完成「转向架走行测试设备」,取代过往列车在「厂内低速测试」的做法,更能精进正线高速测试的安全,另外,工研院也打造台湾首座「车厢自动化喷漆工厂」,取代传统人工喷漆,提升车厢喷涂效率、确保品质外,更大幅降低维运成本。此外亦与台铁、高捷、桃捷、北捷、新北捷等公司,共同合作建置研发多项车辆维修智能检测设备及替代性零组件。

台湾德国莱因公司轨道运输事业部总经理詹家维表示,目前交通部已依据世界轨道主流标准包含欧洲标准、UIC等,逐步发展铁道类标准整体架构。当国内正值大力推动轨道产品国产化之际,应以「国际标准为师」来进行开发设计,另外依据国际标准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在通过ISO /IEC 17025合格实验室测试,及ISO/IEC 17020检验/验证机构的安全验证与认证后,在功能、安全及品质上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后续也可透过交互认证的机制,更快速的将产品投入营运使用,同时也具备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

针对铁道未来发展,工研院也已擘画「2035技术策略与蓝图」,并于智慧生活领域发展软硬整合创新载具运输与服务。结合跨领域的铁道技术,与台湾铁道运营业者进行国产化技术合作,并提升技术自主能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Meta、微软救了美股!那指劲扬4大指数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