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杂志总主笔陈良榕认为,台湾科技产业正经历剧烈转型,台湾曾是「智慧手机岛」,如今已迅速蜕变为「AI岛」;而台积电的营收结构也印证了这一剧变:短短两年半,AI相关业务已从不到两成跃升至近六成,超越传统智慧手机市场。
《经济学人》集团 Economist Impact 亚太区科技与创新总编辑查尔斯‧罗斯(Charles Ross)今日公布《经济学人》的最新调查,指出「AI发展的最大阻力不是成本,而是稳定和有弹性的电网。」调查数据指出,44%企业高层主管认为「AI永续性是企业的重点议题」,未来一年此数字可能上升到78%。
台达董事长郑平指出,AI市场快速成长将带来庞大能源压力,2030年全球AI用电量将达日本全年的用电量。然而,资料中心建设迅速,但电网升级缓慢,已成AI永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因此,他主张导入分散式微电网与高效储能技术;台达亦推出货柜型资料中心,支援企业端快速部署。

为了落实AI的能源最佳化,企业采取多元策略,包含缜密计算能源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评估碳足迹、采用边缘运算等新技术,并与创新伙伴合作。罗斯也指出,亚太地区的企业期待,监管机构能使AI的环境影响报告更透明,并资助研发能高效使用能源的AI技术。
不过,得算力者一定得天下吗?陈良基认为,算力只是手段,「最佳化的AI能力」才是目的,「台湾的强项是提供客制化环境,只要找到应用场景,就是台湾的机会」,陈良基强调,未来五到十年,边缘运算将更受重视,例如「特殊应用积体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等客制化AI服务。

简立峰则指出,前Google执行长施密特(Eric Schmidt)曾评论台湾「硬体令人惊叹,但软体很糟糕」,但危机就是转机,硬体厂商已重新想像下一步,例如,台积电将自己定义为「软体驱动」的公司,并借鉴特斯拉(Tesla),将软体深度整合到硬体的生产制造。
这种转型策略已经具体实践。简立峰举例,疫情期间,台积电透过远距管理模式维持南京厂的营运,不仅生产顺畅,也提升了良率。这次台积电赴美设厂,虽然外界担忧成本,但分析显示生产成本增幅可能仅约一成,主因是半导体生产中设备支出占最大比重,其他成本都能透过优化流程来控制。
未来,半导体产业可能迈向更智慧化的制造模式,工程师们将像操控无人机般,进行远距生产管理。这也是因应台湾人力短缺的必然选择——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台湾须将人力集中于高阶制造,同时加速向知识型产业和软体业转型。

论坛下午场从基础建设到实际应用,全方位探讨AI时代企业转型关键,数十位企业代表,包括中华电信、Google、安碁资讯、神准科技、KPMG、统一资讯、安碁资讯与智龄科技,都将上台分享。AIA人工智慧学校校务长蔡明顺、Ai3人工智能董事长张荣贵、IMA资讯经理人协会理事长蔡祈岩、台东大学校长郑宪宗等,也会参加与谈。
因应川普关税政策,论坛特别加开「关税冲击对谈」,邀请全国工业总会秘书长吕正华、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连贤明及波士顿顾问公司(BCG)台湾董事总经理徐瑞廷,共同深入分析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与台湾因应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