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关税政策出现调整趋势,但美国政府对「去中化」的方向坚定,期望降低对中国供应的依赖,并开拓美国出口市场。尽管政策初衷为调整不公平贸易行为,但供应链重组过程可能带来实质性经济冲击。
卫艾婷指出,美国经济是否步入衰退,关键在于供应链转移的速度与效率。卫艾婷估计,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机率约为50%,特别是若无法顺利完成对中国供应的替代,将加剧通膨压力并拖累成长。
根据估算,若对中国进口商品课以逾100%关税,将导致该国商品出口至美国的数量接近归零。然而,要将超过2000亿美元、占进口比重60%以上的中国商品转移至他国,难度甚高。美国高度依赖中国供应的项目,如电子游戏、家电与键盘等消费性产品,短期内缺乏替代来源,可能导致消费者成本上升。
即使转向其他地区如越南或墨西哥,PIMCO认为,仍存在价格与产能上的差距。中国产品普遍具30%以上的价格优势,若转向他国,成本将明显上升。再者,美国制造业多年萎缩,目前的国内产能难以承接大规模生产转移需求。根据联准会与劳工统计局资料,美国20年来制造产能仅增1.2%,但实体消费成长达78%,凸显供应结构失衡。
此外,政策转换也衍生物流与行政问题。例如,关税生效后,美国邮政难以处理大批小额关税商品,显示现行体系难以迅速配合政策调整。
延伸閱讀:关税战停90天

川普再砲轰鲍尔 美股早盘重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