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受压:价格上升导致需求减弱

关税开征将直接推升消费性电子、汽车等核心产业的进口成本,品牌商势必转嫁成本至消费者端。消费支出压缩将导致需求降温,恐进一步波及全球科技供应链。Counterpoint Research资深分析师Yang Wang表示:「价格上升等于需求下降,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很难有好结果。」

智慧型手机:进退两难的产业困局
目前美国并未自制智慧型手机,整体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韩国、台湾、印度与越南等亚洲国家。Apple、Samsung、Google 等品牌仰赖的跨国制造体系短期难以转移至美国。除非政府提供庞大补贴并解决熟练人力不足等挑战,否则不具成本优势。Counterpoint Research 研究副总裁 Neil Shah 指出:「若政策意图是逼迫品牌商回美制造,那成本与人才问题将成为难以逾越的门槛。」

半导体:暂时豁免,长期仍受波及
虽然半导体目前未被列入加征项目,但作为智慧型手机等产品的上游关键,供应链一旦受扰仍将间接受创。印度积极争取成为全球半导体新枢纽,许多企业已启动在地投资布局。不过,建厂周期长、资金与技术门槛高,短期成效仍待观察。Counterpoint Research 研究副总裁 Peter Richardson 表示:「半导体产业冲击可能延后一季浮现,取决于目前库存水位。」

汽车产业:新车价格恐飙升至 8,000~15,000 美元
面对25%的进口关税与后续零件课税,新车售价将大幅上涨,消费者可能转向二手车市场,连带推升维修成本。欧洲、日本、韩国等主要车厂面临极大压力,产能与营运策略须重新调整。Counterpoint资深分析师 Murtuza Ali 表示:「新车市场恐趋疲弱,对二手车销售反倒是利多。」

印度:若能掌握时机,有望崛起为供应链新势力
长远而言,对中国与亚洲制造基地的关税压力,将促使全球企业加快供应链多元化脚步。印度若能解决资金、技术与人才三大瓶颈,有望成为半导体设计、封测乃至晶圆制造的潜力基地。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总监 Tarun Pathak 表示:「供应链重组的初步迹象已经可以看到,未来取决于印度如何整合资源、加快布局。」

中国与各国应对措施:宣布反制,全球贸易风险升高
美国公告不到24小时后,中国即宣布自4月10日起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将27家美企列入限制名单,同时对七项稀土矿物实施出口管制。Counterpoint Research资深分析师Yang Wang指出:「中国真正想买的产品如 NVIDIA 晶片与半导体设备,美国早已禁止出口。这场博弈可能将进一步升级,造成美国本土企业与消费者双重受害。」研究总监 Bob O’Brien 也表示:「例如 Intel 已因PC市场低迷面临挑战,若再受中国报复性关税打击,可能被迫让出部分市占。PC品牌则可能转向使用不在美国生产的 AMD 或 Qualcomm 晶片。」

欧洲与英国等地政要也正紧急协商如何因应。股市震荡反映出市场对全球经济前景的忧虑,可能促使各国政府加快回应行动。

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总监 Tarun Pathak 指出,各国可能的应对措施包括:加征报复性关税(如中国所为)、提供受冲击产业补助(如台湾政府已承诺的26亿美元援助)、以及积极展开多边谈判,争取缓解关税压力。

Counterpoint Research总结,对消费者而言,从 iPhone 到 SUV 的售价上调恐难避免;对企业高层来说,唯有聚焦创新与次世代技术,才能在动荡中突围。虽然关税可作为谈判筹码,但通膨压力恐促使政策短期内调整。此波关税措施无论属于谈判策略或保护主义延伸,其实际成效仍待时间验证,但对全球贸易与科技产业的冲击已悄然发酵。

延伸閱讀:全球股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川普关税风暴美股开低 道琼标普挫逾3%那指跌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