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频传!行动电源变「行动火源」

根据消防署统计,近四年全台累计已有92起行动电源相关火灾。2022年仅有4起,但到了2023年便激增至26起,2024年更攀升到41起,而今年截至8月已经发生21起。随著行动电源使用愈来愈普及,事故数量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近期台铁与高铁更接连传出行动电源起火事件。今年8月6日,台铁125次自强号行驶至高雄路竹至新左营间时,一名乘客携带的行动电源突然自燃,导致手部烧伤并造成列车延误18分钟;9月13日,高铁681次列车更因旅客在背包内边充电边携带行动电源突发起火燃烧,造成4人受伤,警方已依《刑法》第175条第3项公共危险罪侦办。

除了公共运输,网路与社群上也不时传出民众在家中替行动电源充电时发生自燃,甚至爆燃酿成火警的案例。这些事件显示,行动电源风险并不局限于车厢或行李架,而是随时可能潜藏在日常生活空间。

市售行动电源很多强调外型或充电功率,消费者应该要注意线材与锂电池电芯品质。摄影中心
市售行动电源很多强调外型或充电功率,消费者应该要注意线材与锂电池电芯品质。摄影中心

专家解析:行动电源爆炸三大成因

台北市消防局防灾科学教育馆技正黄建华表示,行动电源爆炸常见原因主要有三种,包括锂电池来源不明或劣质、使用习惯不当,以及置于高温环境。他说明,若锂电池未经认证,加上过度充放电、碰撞,或长时间放在车内、床上等高温处,都容易引发起火或爆炸。

黄建华指出,行动电源在爆炸前往往会释放「警讯」,例如温度突然升高致烫手、飘出不明异味,或电池短路冒火花。这些都是潜在危险征兆,一旦出现就应立即停用并隔离可燃物,购买时也务必选择具有官方核可标章的商品,避免使用来路不明的产品。

他提醒,若行动电源不幸起火,在家中应先呼救并拨打119,环境允许时可用大量水浇灌或直接放入水桶降温;若发生在火车、飞机等大众运输工具上,则可先用物品包起来并移至空旷处,避免延烧杂物,且不宜贸然使用干粉灭火器,以免产生有毒气体。最后,他呼吁民众充电时保持附近有人、避免在杂物或易燃物旁使用,并避免同时为多部装置充电,才能有效降低事故风险。

高铁日前发生行动电源自燃事件,将依刑法第175条第3项公共危险罪侦办。警方提供
高铁日前发生行动电源自燃事件,将依刑法第175条第3项公共危险罪侦办。警方提供

标检局抽验现隐忧

根据经济部标准检验局公布的市售行动电源检测报告,检验人员从实体与电商平台随机购买9款产品进行检测。结果虽然「品质项目」全部合格,但仍发现有1件产品的内部零组件与送验规格不符、1件未贴上商品检验标识(BSMI),以及3件中文标示缺失。这些不合规商品已被要求限期回收或改正。

标检局提醒,行动电源属于应施检验商品,未经检验不得贩售。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认明「R开头」的BSMI标章与完整中文标示,避免购买来路不明的商品。

行动电源召回案例

标检局近年多次针对市售行动电源发布召回公告,最新公告显示就有至少5款约8.8万颗行动电源因安全疑虑紧急召回,另外也有品牌自行召回。

🟡 标检局公告召回
1.Anker A1257(5,439颗)
2.亚果元素GRAVITY CS5/CS10(3万500颗)
3.Lenovo PBLG2W(53颗)
4.Energizer UE10013CQ(2,004颗)
5.Mypower MP-10050(5万颗)

🟡 厂商自行召回
1.小米自带线行动电源 20000 33W(PB2030MI)
2.墨子万能充Pro多功能五合一行动电源

标检局提醒,若民众手上仍持有上述型号,应立即停用并查询召回方案,以免潜藏风险。

除了标检局点名的行动电源,还有小米、墨子两款厂商自行召回。图为墨子万能充Pro多功能五合一行动电源。墨子科技官网
除了标检局点名的行动电源,还有小米、墨子两款厂商自行召回。图为墨子万能充Pro多功能五合一行动电源。墨子科技官网

小电源真危险?外型可爱藏玄机

针对消费者选购习惯,3C手机配件代理商资深公关经理黄子伦指出:「现在很多人只看外型或充电功率,却忽略了行动电源本质上就是颗锂电池这件事,长期使用后会老化、内阻上升,进而导致过热或爆炸。」

他补充,线材与电芯品质是相当重要的关键。「不是『有线』就代表不安全,如果线材规格不符或品质不佳,才是造成过热与短路的主因;一般来说,大品牌多半使用成本较高的高品质电芯,能稳定输出,但坊间也有不少产品为了压低售价,选择成本较低的电芯,可靠度自然打折扣。」

因此也建议,民众在选购时,应优先挑选有经济部标准检验局(BSMI)商品检验标章的产品,并确认外包装与产品本体都有完整中文标示,包括厂商名称、地址、产品规格与型号。「若产品没有代理商、也查不到来源,出了问题很难有人负责。」

此外他也提醒,多数行动电源建议使用年限为3至5年,若是使用过久、发现出现异音(如「呲呲」电流声)、膨胀、过热或充不进电时,就应立即停用,不可再继续充电或带出门。

挑选行动电源时,可以在外包装上或是行动电源上认明BSMI。赵筱文摄
挑选行动电源时,可以在外包装上或是行动电源上认明BSMI。赵筱文摄

消防局示警 别在无人时充电

桃园市消防局提醒,锂电池产品最怕高温、撞击、过充与老化,尤其行动电源若长时间放在车内、床上或阳光直射处充电,极易成为火灾根源。新竹县消防局指出,今年7月晚间就曾发生一起透天厝火警,住户在床头柜为磁吸式行动电源充电,不到一小时就突然爆燃,房内家具几乎全毁。火调人员确认现场并无其他电器,推断起火主因就是该行动电源。

住户事后也承认,平日充电时就曾出现发烫与膨胀异常,但仍持续使用,最终酿成大火。消防局呼吁,千万不要在夜晚睡觉或无人环境下充电,以免一旦发生意外,连第一时间灭火或逃生都来不及。

若遇到充电过程异常发热或鼓胀,应立即停止并移开周遭可燃物;若已冒烟,应呼叫旁人协助,再以夹子将行动电源放入水桶隔离降温。若已起火或爆炸,则须立刻关门隔离火源、拨打119报案,避免自行徒手处理。消防局提醒,逃生前务必关门,以局限火源避免延烧。

行动电源锂电池发生冒烟起火后烧损严重。北市消防局提供
行动电源锂电池发生冒烟起火后烧损严重。北市消防局提供

消防员分享:这种设计最危险

一名消防员也在社群分享看过「因为一颗高风险的行动电源,整个家财物全毁、损失超过70万,母女俩在现场相拥而泣。」并直指事故主因是一款「方形一体式自带弯折插头」的公版贴牌行动电源。

消防员也进一步解释,这类产品把锂电池与变压器塞进同一个小方盒内,散热条件极差;再加上插座长期承受整颗电源重量,簧片松动变形、接触电阻升高,插座端子甚至可能比电池更快起火。消防员强调,品质不良与设计缺陷的结合,使自燃机率大幅提高,呼吁消费者不要再购买或使用。

消防单位提醒,行动电源若出现膨胀、发烫或冒烟应立即停用并回收,切勿边充电边睡觉,以免一旦爆燃酿灾,连逃生时间都没有。民众提供
消防单位提醒,行动电源若出现膨胀、发烫或冒烟应立即停用并回收,切勿边充电边睡觉,以免一旦爆燃酿灾,连逃生时间都没有。民众提供

别乱丢!行动电源回收这样做

老旧、变形、不能充电或已经膨胀、外壳破裂的行动电源,不能直接丢进垃圾桶,否则不仅违法,还可能导致压缩车起火。消防局提醒,这类行动电源已被环境部列为「应回收废电池」,民众应先在正负极贴上绝缘胶带,或放入耐燃袋、金属罐等容器隔离,再送交回收点,切勿自行拆解或随意丢弃;必要时也可直接联络地方消防局或清洁队协助,才能确保安全。

🟡各县市清洁队资源回收站
🟡便利商店指定电池回收点
🟡3C 卖场、电信门市或原厂服务中心
🟡有设回收制度的品牌代理商(如Anker、飞利浦、小米等)

行动电源回收不可丢弃于垃圾车中,以免因高温压缩引发火灾。资料照
行动电源回收不可丢弃于垃圾车中,以免因高温压缩引发火灾。资料照

你以为是充电,结果可能在点火

从爆炸案例到官方抽检结果,行动电源的使用安全确实不能轻忽。比起外观可爱、充电快速,合格的内部电芯、安全电路设计与妥善使用习惯才是真正重要的选购标准。

专家强调,锂电池不是永远不坏的装置,每一颗行动电源都有「寿命与安全界线」。想想看,你可能愿意花千元买手机壳保护玻璃萤幕,却忽略了真正会爆炸的危险零件就在手里。如果选错或用错,不只手机没电,更可能把生活空间点燃。

更重要的是,若行动电源在火车、捷运或其他公共场所爆炸,不仅会造成群众恐慌与财物损失,还可能触犯公共危险罪,甚至得面临刑责与赔偿责任。换言之,这不只是个人风险,也可能演变成法律问题。

近日行动电源意外频传,引发消费者热议。翻摄「爆料公社公开版」脸书
近日行动电源意外频传,引发消费者热议。翻摄「爆料公社公开版」脸书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冲刺先进封装却缺关键材料!台积电「大同盟精神」强化供应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