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张来自苹果产品收藏家Kosutami的流出照片揭露,这项设计其实曾经出现在开发初期的原型机上。照片中所见的24吋iMac原型机,在萤幕下方明显可见一枚苹果Logo,位置就正好在「下巴」中央,与过去几代iMac的设计风格如出一辙。Kosutami表示,苹果原本确实有计划保留这项视觉识别,直到产品尚未进入EVT(工程验证测试)阶段前都仍在考虑,最终才决定取消这个元素。这代表苹果在开发过程中,曾一度考虑延续过往的正面Logo设计,只是在量产前的某个阶段将其舍弃。
根据《9to5Mac》的报导,这项设计调整并非突如其来的最后一刻更动,而是属于早期原型验证之前就被否决的设计选项。对比最终上市版本,M1 iMac的正面除了保留一整条容纳主机元件的下巴区域之外,采取了彻底留白的处理,让整体视觉呈现更为简洁、无干扰的风格,也与近年苹果产品强调一致性与极简化的方向相符。事实上,自M1 iMac起,苹果便开始将品牌识别移向更隐晦的路线,Logo多半集中于机背或包装设计上,在产品正面反而刻意「消失」。
这样的取舍引发了不少设计派与果粉之间的讨论。一方面,从品牌识别角度来看,苹果标志原本就是一项关键符号,过去iMac、MacBook乃至iPhone等系列产品,皆会在第一眼可见的位置放上Logo,象征品牌精神;另一方面,苹果也在不断实验去符号化的视觉语言,透过纯粹的线条、材质与比例本身来建立辨识度,避免过度依赖图像符号。此次原型机曝光,正好提供一个设计过程的切面,让外界得以窥见苹果内部如何在经典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目前为止,M1 iMac的无Logo正面设计仍是唯一一次的实验,后续版本是否会再度调整、重新将品牌识别带回「下巴」区域,仍有待观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即使是这么一小块空白的地方,对苹果而言,背后都藏著许多内部评估与设计哲学的角力。这或许也正是苹果产品之所以总能引发热议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