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年破万人确诊 B肝是最大风险 疫苗断层世代更要注意

根据最新癌症登记资料,台湾一年有超过一万名民众确诊肝癌,发生人数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四,死亡更高居第二,平均每小时就有1.2人确诊肝癌。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张文震医师谈及,慢性B型肝炎是台湾人罹患肝癌的主要原因,台湾虽自1986年起替新生儿全面接种B肝疫苗,成功降低年轻世代感染率,但1986年前出生的成年人仍属于「B肝疫苗断层世代」,感染风险明显较高。此外财团法人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总执行长暨台大医学院名誉教授杨培铭医师也指出,曾接受血液制剂、洗肾、免疫不全、器官移植者以及家族中有B肝感染者,都是高风险族群,更需主动进行筛检。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多年来透过外展筛检计划,仍能在无症状民众中找出肝癌案例,显示「不知道自己带原」仍是台湾防治最大的破口。

B肝防治三要:要知道、要追踪、要治疗 忽略追踪恐错过治疗时机

杨培铭总执行长强调,B型肝炎一旦感染并转为慢性带原,病毒无法完全根除,但只要透过规律追踪与适当治疗,就能大幅降低进展为肝癌的机率。所谓的「肝病三部曲」包括肝脏发炎、肝硬化到肝癌,这是长期反复发作造成的结果。因此B肝带原者务必落实三项原则:主动筛检、规律追踪以及在需要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同时也特别提醒,即便血液检测一时转为阴性,也不能因此中断追踪,过去就曾出现民众因误以为已「没事」而停追踪,直到出现明显不适才发现肝脏已有巨大肿瘤,错失治疗契机。所以若已有肝硬化,应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尚未肝硬化者也至少要半年回诊追踪。

病毒状态会变动 定期追踪是防癌关键 及早治疗有望达成功能性治愈

目前国际治疗目标著重于「功能性治愈」,也就是在停止治疗后,患者仍可维持测不到HBsAg与HBV DNA至少24周。台湾目前以口服抗病毒药物为主要治疗方式,虽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硬化与肝癌风险,但要达到功能性治愈仍具挑战。高雄医学大学暨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肝胆胰内科余明隆校长指出,病毒会随时间变动,有时沈寂、有时活跃,因此追踪绝不能间断。一些医院已建立主动追踪机制,只要B肝病患未按时回诊,医护人员便会主动联系提醒,借由提高追踪率,及早发现病毒活动甚至肿瘤变化,增加治疗成功机会。

台湾C肝消除领跑亚洲 B肝防治成下个关键战场

台湾在C型肝炎的防治成果已领先亚洲,卫福部计划于今年底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C肝消除」认证,若成功将成为亚洲第一个达标国家。专家认为,C肝的成功经验证明,只要政府、医界与民间合作,就能在短时间取得巨大进展。厚生会近日公布《2025国家肝炎政策建言书》,期望以同样方式推动B肝防治。专家呼吁政府持续扩大筛检、提升追踪与治疗覆盖率,医疗体系则需强化病患管理与医师教育,民众更应把握「39岁至79岁终身一次免费B、C型肝炎筛检」的政策,落实早筛早治、拒绝肝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