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胖症冲击全身 控糖减重仍不足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近年提出「心脏–肾脏–代谢(CKM)症候群」概念,指出糖胖症会让血压升高、血管内壁受损,引发栓塞与心肾压力。杨伟勋理事长强调,糖尿病治疗不能只停留在控糖与减重,还要兼顾器官保护,「否则只是暂时降下数值,却没解决身体的长期风险。」
然而根据统计,国内仅有不到三成患者有落实体重管理,显示糖胖症在民众心中仍被低估。为了改变现况,糖尿病学会自2024年起推动「糖心胖三合守护计划」,号召全台122家医疗院所共同参与,从医疗卫教、追踪到治疗全程整合,协助患者同步达成控糖、减重与器官保护三大目标。
全台共减3700公斤 平均腰围小两尺码
历时近十个月的计划成果亮眼。全台共883位糖胖症患者参与后,总计减去3,708.6公斤,平均腰围缩小近5公分,相当于裤头小了两个尺码,更有超过半数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降至理想值。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内科部部长杨宜瑱指出,这证明只要医病携手、搭配正确卫教与科学治疗,就能让健康逐步回到轨道。「患者从一开始的无力感,到亲眼看到体重与血糖都稳定改善,这就是最大的动力。」
「诊间四问」启动主动健康管理
杨伟勋理事长提醒,糖尿病治疗早已进入「医病共享决策」时代,患者不该被动接受处方,而应积极了解自身健康。他建议民众在就诊时主动提出「诊间四问」:了解自己的血糖、体重、腰围与BMI数值;掌握心肾风险;与医师共同设定治疗目标;选择具整体效益的治疗策略。
他说,当患者愿意和医师讨论完整的治疗计划,不仅控糖效果更好,对心脏与肾脏的长期保护也更有帮助,「这才是真正从『控制疾病』走向『守护健康』。」
治疗策略国际接轨 整合照护展现软实力
随著治疗观念更新与药物进步,部分新型肠泌素药物(GLP-1 类)被国际指引建议作为糖胖症优先选项,除帮助控糖与体重管理,也展现对心肾功能的保护潜力。杨宜瑱指出,这些药物的临床实证显示可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风险,对肾脏功能也有正面影响,「让治疗不只是数字漂亮,而是真正让身体更健康。」
「糖心胖三合守护计划」的成果也反映出各地医疗院所的努力,全台共有122家医疗单位参与,其中 12 院所更以优异表现获得表扬,包括荣获「特优奖」的三军总医院、台中荣民总医院、华谦家医科诊所及陈宏麟诊所;「优选奖」的林口长庚医院、卫福部台北医院、陈霆昌安糖诊所与曾竞锋诊所;而「佳作奖」由新光医院、高雄新正薪医院、芯禾诊所及博新小儿科家庭医学科诊所获得。
学会表示,这不仅是一项医疗成果,更代表台湾糖尿病照护已与国际趋势接轨,从单点治疗迈向整合共治。杨伟勋理事长最后强调,糖胖症患者只要愿意采取行动、配合专业团队,就有机会重拾健康,「控糖、减重、护器官,是现代糖尿病治疗的三大关键,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