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怕甜影响血糖控制所以不吃水果?中华民国糖尿病卫教学会呼吁每天吃200克高营养密度低GI水果反倒可以预防第2型糖尿病。糖尿病卫教学会理事王景渊医师也引用美国糖尿病学会最新指引提醒,均衡摄取六大类食物,并且注意营养密度(相同热量摄取最多的营养素)是关键。糖尿病卫教学会也印制正确食用水果帮助稳定血糖的卫教资料供民众索取。

台湾糖尿病患者人数持续增加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5年的统计,全球有5.89亿成年人(20-79岁)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8.53亿 。国民健康署2019-2023年的国民营养健康调查显示,台湾20岁以上民众的糖尿病盛行率为12.8%,106-109年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更发现19岁以上的国人有25.5%血糖达到糖尿病前期的标准 。台湾成人每日水果摄取量不足两份的比例高达89%,导致膳食纤维、天然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取不足,增加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风险 。

每日200克低GI、高营养密度水果有助控糖,维生素C降低发炎反应减少并发症风险

王医师引用国际研究提醒水果摄取有助第2型糖尿病预防及稳定血糖。2017年针对50万中国成年人的研究也显示,摄取较多新鲜水果与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显著正相关,每天吃水果的人患糖尿病风险降低12%,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比率降低了36%。2021年一项针对7,675名中年人的研究发现,健康的饮食(包括完整水果摄取)有助于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风险,每天摄取两份以上水果的人,糖尿病发生风险更可降低36%。

为能达到预防糖尿病与控糖的成效,王医师提醒选择低GI、高营养密度及高膳食纤维的水果如奇异果、番茄等取代部分淀粉,如能从早餐开始及餐前吃更好。国际研究也发现奇异果可降低与淀粉同时摄取时的血糖反应幅度,其膳食纤维和有机酸能延缓肠道吸收糖类的速度,有效缓解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的血糖反应。在吃水果的时间选择上,研究也发现第2型糖尿病友在早餐饭后吃水果,可以更有效控制血糖。

摄取足够的维生素C会减少身体发炎反应,国际研究也证实维生素C可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透过水果摄取维生素C可提升其利用率与转换率,对于糖尿病前期或已罹患第2型糖尿病患者更为重要。

美国糖尿病学会最新饮食指引: 均衡饮食与营养密度为控糖关键

王医师提醒民众控糖多只关注在碳水化合物或甜度,但热量与营养密度常被忽略,202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的最新饮食指引强调,均衡饮食是糖尿病照护的基础,六大类食物都很重要,营养密度则是饮食选择的关键。

营养密度指的是在相同热量下,食物含有更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素。例如,一颗奇异果含有超过20种营养素,就属于高营养密度水果。饮食指引建议选择富含微量营养素且热量相对较低的「高营养密度食物」,如蔬菜和水果,以有效控制血糖⁵。

此外,202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医疗照护准则明确指出,蔬菜不能取代水果,因为两者提供的营养素不同,民众不要以为多吃蔬菜就能少吃水果。

水果太甜不吃?营养师说别怕!选择低GI、高营养密度、高膳食纤维水果取代部分淀粉

营养师何明华表示,糖尿病友会以甜度作为判断食物影响血糖的依据,因此担心水果太甜而不敢食用,然而水果甜不等于升糖指数高。水果可生食,处理方便且易于携带,保留了水溶性纤维和维生素。对糖友其实所有的水果都可以食用,但若要达到每日摄取200克的建议量,应选择「高营养密度、高膳食纤维、低GI」的水果并建议从早餐开始取代部分淀粉,能更有效地帮助血糖控制 。

何明华营养师进一步介绍二高一低水果:

●  高营养密度水果:在相同热量下补充更多营养素、促进胰岛素分泌与敏感性、有助于稳定血糖,并降低12%的糖尿病罹患风险及28%的糖尿病患血管病变风险。例如奇异果、番茄、柳丁、草莓和莓果类 。

● 高膳食纤维水果:能增加饱足感,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并预防血脂异常。例如百香果、芭乐、芭蕉、绿奇异果和黄金奇异果 。

● 低GI水果: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减慢血糖上升速度,降低糖化血色素。例如芭乐、奇异果、橘子、樱桃和梨子 。

何明华营养师建议早餐时可选择一份低GI、高营养密度、高膳食纤维的水果,并将淀粉摄取量减半,搭配蔬菜。在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既能达到营养均衡,又能稳定餐后血糖。例如,一份控糖早餐可包含一颗奇异果、一片全麦吐司、一个荷包蛋搭配生菜与番茄。对于外食族,也可以将早餐的淀粉减半,自行准备一颗奇异果。 

普渡将至,求健康平安建议供品要当季水果

本周六即是农历七月初一,俗称鬼门开,企业团体与家户都开始准备普渡供品,为求方便多选择加工食品,然而高糖高盐不利血糖控制,何明华营养师提醒不要忘了准备新鲜水果(四果),例如奇异果、苹果、木瓜、柳橙等高营养密度水果正逢盛产时期也很适合作为供品,更能帮助糖尿病友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风险。